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www.gansulawyer.net/
年的这个春天,格外特殊,因为我见证了家乡的草木萌芽,我想把这些草木记录下来的想法,也因此萌发了。
我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我也不期望有多专业,我只想尽我所能,少出错误的,把自己拍到的和曾经学到的东西,同家乡的草木人情结合起来,一起整理后放在这里。
我希望家乡的这些花花草草,在我的世界里,从此能够拥有照片、姓名和故事。
今日出门,偶得一簇新生的茵陈蒿,相遇即是缘分,那我的植物记录,就从它开始吧!
命名
“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
——《中国植物志》
在我的家乡(指王家岔及其周边地区),茵陈蒿被称为燎毛蒿。这名字因何而来呢?植物志中这样描述茵陈蒿:“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引自《中国植物志》),我想正是因为这蓬松纤细的圆锥花序,使得茵陈蒿枯干后就像毛发一样,极易燃烧,故得此名吧!
形貌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
茎单生或少数,高4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
——《中国植物志》
完整的植株:老植株与新生基生叶的有趣组合
往年干枯的枝条
“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
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
——《中国植物志》
莲座状的基生叶
新生的下部叶,被绒毛,二回羽状全裂
“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
——《中国植物志》
大概有10厘米的根部
功能用途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chlorogenicacid),香豆精(scoparone),咖啡酸(caffeicacid)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capillione)、茵陈滞(capillene)及茵陈素(capillarin)等。
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A.scopariawaldst.etKit.),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A.annuaLinn.)的代用品入药。
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鲜或干草作家畜饲料。”
——《中国植物志》
不知何故枯掉的基生叶
想说的话
1、这是一次不完整的记录。因为时节缘故,本次只拍到了茵陈蒿生活史的一个瞬间而已,它的生长,开花,结实,本次记录都无法详尽。所以我想,还会有第二期、第三期……很多关于茵陈蒿的记录。
2、这是一次不准确的记录。因为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与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是近缘关系,中国植物志的描述非常相近,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图片也是混乱的,由此可见很多人也将二者混淆了。我更是无法准备分辨出二者的区别。单看产地,猪毛蒿其实与我的家乡更契合。但因为猪毛蒿也称为山茵陈、北茵陈,所以我就索性把这次记录记为茵陈蒿了。
3、去年暑假回家,我在山上用形色识别花草,那时的茵陈蒿正是郁郁葱葱,我识别几次却都不准确。身边放羊的大爷看不下去了,问我在干嘛?我说燎毛蒿学名叫啥啊?他说:“别处有叫它茵陈的。”我搜索,特征果然基本符合。
最后,来一段视频感受一下茵陈蒿的新生吧!
END
平乙酰除非特别喜欢,否则轻易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