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与美食家的区别是

编者的话据说,美食家和吃货分别对应的是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美食家是文艺的吃,有讲究的吃,要吃出意境门道,吃出风情韵味,吃完还会有一番文艺感言,比如苏东坡,比如袁枚。而吃货就简单得多,只要有追求、有好奇心,敢下嘴,就可以吃得口舌生津、心满意足,比如你我之辈。美食家固然要高山仰止,不过做一枚快乐的吃货也是不错滴。不管有没有要做美食家的远大理想,且看我们给吃货上的一堂美食课。给吃货上一堂美食课□朱晓剑吃货虽然现在到处都是,但能吃会做又能写的,却也并不是很多。说到底,大多数吃货不过是满足口舌之欲罢了。哪里能谈得上美食精神,更不要说在饮食领域做一番探究了。照道理说,既然中国是饮食大国,应该是在饮食一道有着丰富的内容的,但却也很遗憾,每个时代留下的关于饮食的作品,数量太少了些,有趣味的更少。最近,读到曹亚瑟兄的新著《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又发现自己对饮食的了解,也还真是有待丰富。在当下来谈美食,如何谈的有趣,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先看前人的美食论。宋嫂鱼羹、东坡肘子,莫不大快朵颐;三月鲥鱼、四月芋芳,恰值时令节序;绿葵紫蓼、春韭秋菘,食之不厌精细。李斗在《酒船厨子》里写道:于是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幂历柳下,飘摇花间,左之右之,且前且却,谓之行庖。张岱在《蟹会》里云: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仙厨供,酒足饭饱,惭愧惭愧。这般的美食家,在今天多见吗?是不多见的吧。说到底今天的吃货更多的是在于口味,而非探索美食的源头,至于不同的食材之间的细微差异能区分吗?好像做到的也不多。亚瑟兄的《有味是清欢》,无疑是给吃货上了一堂美食课。在这本书里,亚瑟兄将美食小品细分为:食之俗,讲述不同时代的美食习惯,可见美食的风味;食之趣,美食的趣味,因人而异又相去甚远,花样繁多中又有独自的奥妙;食之单,吃货最爱列食单,十大苍蝇馆子、十大面食等等,古代的美食家也有这样的喜好;食之典,美食多有典故,不少典故已不为今人所知,然而今人的所谓典故不过是商品促销而已。这样的细致梳理数千年的美食文化传统,读来甚觉有味。说起来,历史上当得上吃货的人也很不少,比如唐宋时的诗人白居易、李白、杜甫都不乏写吃喝的诗句,宋代如苏东坡、陆游、林洪等等,都有著名的作品,清代的李渔、袁枚更是集吃货、传统于一身,雅中带俗,风味独绝,再后来写的这般雅致的只有汪曾祺数人而已。且举几个例子,像苏轼的《春菜》,读来也觉有味: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陆游写了关于美食的诗有三百多首,可见是超级吃货了。且看这首《甜羹》:山厨薪桂软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属甜羹。这等“吃货”(编者注:美食家)才是真正的吃货嘛。现在“吃货”是一个褒义词,是人人奋而争当的。亚瑟兄说,历代帝王是“饭桶”的不少,但真正能成为“吃货”却不多。套用这个理论看今天的吃货,也不正是这样的吗?要想成为真正的吃货,大有必要读一读这本《有味是清欢》了。(本文由梁瑞霞编辑提供,原载朱晓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zz/9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