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户外群简直成了野味美食群,尤其是最近几天,各种野味美食分享,让人进了群,仿佛觉得走错了地方。
记不清是谁感慨了一句:感觉户外回来不带点野味、不吃点野菜,就不好意思进这个群。有同感~
这不,这些天一直围绕着野味户外,各种尝试、各种试吃,竟然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惊喜,让一向很少吃野菜的我一发而不可收。掐到苜蓿那天提到山苜楂,那可是久闻大名如雷灌耳众驴友都赞不绝口的美味,很多驴友春天会掐很多,在冰箱里冻起来,能吃一年。
尤其是在藏龙涧吃了山客老师的山苜楂地耳馅包子,知道了为啥这么多人喜欢,很多驴友如辉歌、春暖花开把她排在每年必吃野菜的第一名。
看到我的愿望,春暖花开发给我一个去黄巢水库的导航,说黄巢水库那边有,她去年去过。又补充了下:那边风景也不错,就是有点远。
为了吃,远点也不怕,况且还有风景,于是约好周一过去看看。正好有一个姐姐和师姐也惦记着山苜楂,不谋而合,同行!
于是就有了昨天在风景如画的黄巢水库山上寻找、掐山苜楂的兴奋过程,又有了今天窝在家里摘、洗、做包子的艰难与惊喜体验。想想自己是首次发面、首次包包子,且包的是手切肉山苜楂地耳馅包子,多个首次,咋、咋也要好好记录一下。
所以今天想题目时,就想:这个对我来说开天辟地跨越式的进步一定要起个高调的题目。但写下这个题目时,莫名想起昨天在山上遇到一种不确定的苦菜时,识别出来好像是苦苣菜。但在介绍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说一般上等人是不吃这种苦菜的。于是就引发了我们的热议:那吃野菜就一下子变成了下里巴人?最后大家一致认定:下里巴人多好啊,吃野菜,多有烟火气啊!言归正传。我们四人一辆车9:30出发,快到黄巢水库的时候要经过一个村,村口有查疫情防控的,问清我们从哪来的,看了我们的健康码,问了我们的目的地后,说:本来不该放你们过去的,这么远来了,你们过去吧,记得要戴口罩。真是谢天谢地,防疫期间,真不让过去也没办法。黄巢水库曾经、年户外的时候去过,转眼已经十几年了。再去,当初的印象都不一样了。春天的黄巢水库,水体清澈碧绿,四周青山环抱,各种绿意盎然,各种花开。紫藤花、榆钱、樱花、桃花还在开着,杏儿竟然已经泛红。一进入水库,满满的湖光山色扑面而来。被这湖光山色吸引着、感叹着,但却没忘记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于是约好以后专门找个时间过来环水库一周,好好欣赏一下这个水库,才把视线转向地面开始寻找山苜楂。路边三三两两开始有的时候,我们格外兴奋。尤其是我和另一个姐姐,第一次见,需要先认识。然后沿着疑似小路上山,山苜楂越来越多,个头也越来越肥、越大,我们四个的惊呼声此起彼伏,一个个或蹲着、或半蹲着、或弯腰、或者干脆坐在石头上埋头苦掐,很多时候各自为政,顾不上说话,顾不上看看下面波光粼粼的水和四周各种新绿,甚至顾不上相互拍工作照,满眼都是一簇接一簇、一片连一片的山苜楂。
现在算了算,除了中间吃饭的半个小时左右,从10:30左右上山到下午3点,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子埋头干活的状态,每个人的手上都成了黑绿色,指甲也黑绿黑绿的变了颜色,到现在还没完全变过来。手指上还起了倒刺,有一个指头回来后不得不用了创可贴。
但当时愣没有觉得累!
偶尔直起腰拍拍四周,发现这些山苜楂生长的环境太好了:前面有水、山上有松柏和各种绿色植物,它们向阳而生,或生长在石头上、或生长在肥沃而松软的松针土上,生长环境太优越了有没有?!
回来查了查,果然是!是这么说的:
山苜楂,多年生落叶草本植物,是一种地道的中草药植物,叶子对生,长椭圆形,嫩芽及嫩叶翠绿,均可食用。每年清明节至5月中旬,是山苜楂最佳的采集时间。在山东地区,一般公历三月份开始发芽,作为野菜,半岛西部称之为山菜,半岛东部地区称之为山麻楂。
山苜楂被称为山珍野蔬,它的生存环境与条件要求极高,只生长在山上,拥天地之灵气,吸山川之精华,沐娇阳之恩宠,得雨露之滋润,称得上“深宫之闺秀”,冰清玉洁,是纯粹的山野菜,是百分之百的绿色天然食品。
清代李渔曾说:饮食之道,细切肉类不及禽鸟之野味,野味又不及佳蔬,这是它更接近自然的缘故。
野菜中菱科为第一品,而山苜楂可谓野菜中的第一品!
山苜楂具有山野菜的特殊滋味和气味,食后有清新的感觉。可加调料做成炒菜、凉拌菜,更适宜于做包子、饺子、馄饨等馅心,食用方法多样,色泽翠绿,滋味鲜美,口感极好,也是当地人们喜欢的美味佳肴。
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虽然知道的晚了点,但毕竟知道且开始吃了,庆幸啊!真是一入户外美味多~
看看其生长环境,真是拥天地之灵气,吸山川之精华,沐娇阳之恩宠,得雨露之滋润,是不是太优越了?!
不仅如此,还有意外惊喜!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了很多又大又肥的白毫(茵陈)。白毫也是春天营养价值极高的一种野菜,记得曾经有一年在校园里找到煎鸡蛋吃了一次。
今年一直在找,但都是零零星星的,一直没吃上。本来以为过时了,却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且又嫩又大,让我们再一次惊呼,纷纷拿出另一个袋子挖这个。只顾着挖了,竟然忘了拍一拍,这可是我认识它以来见到最大最嫩的,没有之一。
昨天晚上回来先吃的这个,茵陈炒鸡蛋,炒了满满一大盘,清香气浓郁,格外好吃。
舍不得吃完,让加班回来的猫尝尝,果然她也喜欢,其余的做了她第二天的午餐~
所以如此多的惊喜哪能闲得住,连午饭都推迟了吃。午餐有师姐新包的还热乎乎的手切肉茄子粉条包子,有另一个姐姐超级好吃的下酒菜--香肠,有春暖花开带的美味的零食,还有我带的啤酒、羊角蜜,辛苦劳作之后吃得格外香甜。又超水平吃了师姐好吃的包子,看着刚刚掐的山苜楂,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包包子,尤其是山苜楂包子。吃饭的附近有几块好看的石头,其他人吃了饭就又埋头干活了,我喊住师姐给我在石头上拍了两张,这是我们在山上唯一拍的不干活的风景照了~饭后,另一个山头的山苜楂更多了。又在一阵阵不停的惊呼和紧张工作中,我们的袋子差不多都满了。包里背着的是山苜楂,手里提着的还是山苜楂,背一袋、提两袋,因为有个方便袋被刮破了,最后压缩压缩两大袋。不能太贪心了~春暖花开出门时,她妈妈给她拿了一个又醒目又结实的大袋子。想起了那一次三剑客们挖荠菜时三羊老师和3a老师一人跨一个红、绿袋子满载而归的情形,充满了收获和喜感。3点左右开始吆喝下山,规定再好的山苜楂也不要了。下山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石头各种形状很好看,尤其是石头上还有很多菊花形状的图案,内心判断着它们的岩性,却不太敢确定。需要找山羊老师求证一下~
临走,在水库边才想起要拍几张照片。光线时好时坏,但好在有几张不工作的轻松照片了~一路回来,三个包包子能手给我打气。其实那天陆陆续续她们告诉我怎么发面,怎么包包子,甚至在山上春暖花开还以手示范教我怎么捏褶子。
其实包菜馍(老家说法),我从小跟家人学过,但终以失败告终,发面更是一次没做过,不知道怎么用酵母。之前也没太想过学,突然觉得该学了,不学的话对不起这几位姐妹的谆谆教导和这冰清玉洁的山苜楂~
于是昨天回来先摘洗了一部分山苜楂,按照春暖花开早早就嘱咐的要多泡一会儿的做法,过水后泡了很长一会儿就团成团放冰箱先冻起来,想着明天另外的再弄了现吃。
晚上和同样喜欢山苜楂且同样精通包包子的萍聊了一会儿。她说以她的经验,山苜楂最好泡1-2天、中间揉一揉换几次水口感更好,才想起春暖花开说的多泡会也可能不是我理解的一会儿,于是又把菜团赶紧拿出来放水里泡了一夜。
果然,今天春暖花开就说她泡了一晚上加一个上午,和我一样。有这么多见多识广爱野味的小伙伴,真好啊~
快手的师姐昨天晚上就包了山苜楂饺子。那个快,真真羡慕但学不来。
今天就专门在家学手艺了。陪驾完回来直接去了超市,买了面粉、韭菜和五花肉。当卖肉的人问我需不需要绞肉馅时,我有点自豪地说:不用,我要手切!
这是跟师姐学的,吃她做的两次包子都是手切肉,口感格外好。因为切肉需要先冻一冻,所以真正弄馅要到中午了。于是就先一边摘、洗、初另外的山苜楂,一边听书。
觉得自己真的是变了,更多是年龄的缘故吧。格外喜欢这样子安安静静专注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身心放松且充满着一种悠闲自在的满足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竟然一直到中午都没歇一会。
和面、做馅、泡菜,突然发现自己家的盆不够用了。急中生智,用电饭煲做盆和的面,按照大致差不多35度的水温,加酵母,和出来的面竟然是她们一直强调的要软一点的面,有点小得意~
醒面的时候切肉,用姜和花椒水等拌匀,加上事先准备好的地耳、粉条、韭菜、山苜楂,竟然也井井有条,没木乱。
看看面醒得也差不多了,开始包。最初还是不敢包菜馍,包了几个大扁食,包着包着不甘心了:为啥不能尝试一下呢?实在包不严了大不了就像在山上她们说的包成叉烧包,反正是蒸,又不是煮,不怕露馅~
况且,又记起小时候听到的大人们的话:其实包菜馍的时候最初是要露点馅的,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时什么馅了。尤其是馅好一点的,就会故意露出来炫炫富。
想到这一点,就更没顾虑了,这么好的吸取天地精华的好馅,就当我炫富了吧~
放开了就什么都不怕了,除了大部分都露馅之外竟然还有点像模像样。已经很知足了~
包好后静置20多分钟后忐忑着上锅蒸,怕发面不给力。这是我以第一次发面,虽然包的时候能感觉到面的膨胀,但能不能真的那么又白又胖,还是不踏实。哈哈,出锅前更忐忑。但,还好,虽然没有又白又胖,但是发面的感觉!一阵狂喜,忍不住拿出来一个吃。太美味啦,忍不住分享给家人和昨天一起的姐妹们。又被姐姐表扬了,说:真学能了,都会包菜馍了~外甥媳妇说:包子不孬就是都开口我说:这叫炫富好吗,让你看看馅儿
另一个在上海被封闭了1个月多的外甥女羡慕得口水哗哗的,说好久没见过绿色了,看到我俩的对话,她说:你这叫精准炫富~
哈哈,这个词好~
今天就精准炫富了~
后来师姐和春暖花开发了她们包的双眼皮包子,真好看啊,肯定馅也更好吃。但估计都没有创造了很多首次的俺的成就感大,尤其是加班回来的猫吃完后的那一句感叹:太好吃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