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祛病的精华集合,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
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
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中药遂逐渐改称为"中药知识和中药实践理论。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古代劳动人民所使用的药物,中药可分为;动物药物.植物药物和矿物药,但绝大多数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为多,故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几乎都称"本草"。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种加进去,编撰成《本草经集注》。
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唐代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明代李时珍又著成《本草纲目》,该书52卷,共载药种,绘图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中国的药物学,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断丰富补充前人著作的结果。
对于植物药类又分为;极品药物、上品药物和普通药物。
极品药物可以医食同源,药物本身没有毒性,吃多吃少有益而无一害。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首选,并具有解毒奇特功能,可根据身体的健康需求状况,因人而食用。如;人参.枸杞.石斛.灵芝.等等。
这类植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主要在于其中所含的植物营养素。如类黄酮、异黄酮、花青素、叶黄素、植物固醇等。
自古以来,中医和民间就广泛用这些植物来调理身体。现代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类植物中的营养素,有明显的调理癌症、冠心病、中风、高血压、慢性阻塞性疾病等的效用。
植物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抗氧化、调节免疫、调节内分泌、抗炎和微生物、降低慢性病风险。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中的这种生物活性物质,将会成为许多疑难病症的克星。
上品药物一般毒性很少,经过人工对中药的炮制去除一定的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可用焙、烤、蒸和煮来进行。炮制是利用药物的药性,保留其药性有效成分,减少毒性的原理来进行来减少毒性对人体的侵害。
例如.;银杏,《俗名白果》含有大量的多糖和黄体酮还有酚类.甙类对人体的微循环有交好的治疗作用,但是也含有一定量的‘白果二酚’白果二酚具有引起水肿,阻碍肾上腺素的分泌,引起全身的不适,所以白果不可多吃,最好不要干炒着吃。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水煮加热来破坏白果二酚,水煮加热后能破坏白果二酚这种物质的存在这也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
普通药物毒性大些,也是通对中药进行炮制来减少它的毒性,现在科学把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再进行浓缩来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去除对人体有害物质。对于有些药物还利用她的某毒性来治病,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中药的治病效果,现在有种误解。有的人认为中医治病不如西医,现在中医开的处方的治疗效果不太好,我认为不是处方的问题,而是中药的质量不高所致,有的药品有伪劣假冒现象,更重要的是收获时节不到位。
例如;治疗肝病的茵陈俗名叫白蒿,它是治肝病的中药药材之一,他对收获季节很重要,常理说‘三月仙草.四月蒿’。收获季节对茵陈有效成分有很大的影响,还如雨前和雨后有效成分也不一样,还有同样的药材与产地有关,如,川贝母,在其他地区生产的就是土贝母。所以好的药材与环境.季节.气候.采摘都有很重要的关系。
总之中医中药,它本身也叫汉族药学,它起源于古代发展在现代,并由古代汉族学者发展而来的,我们都知道,药材好药才好,只有有好的药材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
好的药材来源于好的环境,只有在好的环境下才能生产出好的药材。有好的药材那要吸收前人的经验。再利用后人的科学技术,来提纯有效成分去除杂质.去其糟粕吸收精华,才能使全民健康得到很好保证。
我国是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这为中药研发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我们将重点从“养生祛病”的意义上,陆续分享不同植物的营养或“药”用价值在哪里?现代提取技术对植物中有效成分萃取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