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题库4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05598.html

一、单项选择题

1.诊断黄疸必具的症状是()。

A.尿黄B.面黄C.目黄D.身黄

2.患者身面黄无泽诊为()。

A.阴黄B.黄胖C.萎黄D.黄疸

3.引起黄疽最主要的病邪是()。

A.痰湿之邪B.湿浊之邪C.痰浊之邪D.寒饮之邪

4.阴黄的致病因素是()。

A.寒邪B.湿热C.水湿D.寒湿

5.首先提出阴黄阳黄辨证论治的著作是()。

A.《外台秘要》B.《诸病源候论》C.《丹溪心法》D.《卫生宝鉴》

6.“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出自()。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丹溪心法》D.《景岳全书》

7.《金匮要略》提出“黄疸”治法可用()。

A.利小便法B.汗法C.吐法D.泻法

8.黄疸由湿邪所致,若湿从热化其治疗原则是()。

A.清热利湿B.清热退黄C清热利胆D.清热燥湿

9.阳黄热重于湿宜用的方剂是()。

A.茵陈蒿汤E.茵陈五苓散C.茵陈术附汤D.尤胆泻肝汤,

10.急黄的致病因素是()。

A.湿热挟时邪疫毒B.湿热内蕴、蒙闭心包

C.肝胆郁热阻滞D.湿热熏蒸、湿遏热伏

11.阳黄的致病因素是()。

A.寒湿B.湿浊C.湿热D.痰湿

12.患者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

A.胆腑郁热型阳黄E.湿重于热型阳黄

C.热重于湿型阳黄D.寒湿阻遏型阴黄

13.黄疸由湿邪所致,若湿从寒化其治则是()。

A.温中燥湿B.湿通中焦C.温中化湿D.温中健脾

14.患者身目发黄如橘皮,身热不扬,纳呆便溏,厌油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脉弦滑,证属()。

A.湿重于热B.热重于湿C.胆腑郁热D.寒湿阻遏

15.黄疸病久在治疗上应注重()。

A.补气养血B.攻补兼施C.扶助正气D.先补后攻

16.患者面目及肌肤发黄,黄色较淡,面色无华,唇淡,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为()。

A.脾虚湿郁型黄疸B.心脾两虚型心悸C.脾虚血亏型黄疸D.脾胃虚弱型萎黄

17.脾虚血亏型阴黄选用的方剂是()。

A.归脾汤B.小建中汤C.参苓白术散D.六君子汤

18.患者身目俱黄,黄色较淡,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脉濡细,可辨证为()。

A.脾虚湿郁型黄疽B.脾虚血亏型阴黄C.寒湿阻遏型阴黄D.气血亏虚型萎黄

19.脾虚湿郁型阴黄选用方药是()。

A.归脾汤B.六君子加茵陈、柴胡C.茵陈五苓散D.黄芪建中汤

20.下列()不是胁痛的病理因素。

A.气滞B.血瘀C.湿热蕴结D.痰阻中焦

21.《内经》明确指出了胁痛的发生主要是()。

A.肝胆病变B.肝胃病变C.脾胃病变D.经络病变

22.胁肋刺痛固定不移、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可选用的方剂是()。

A.膈下逐瘀汤B.金铃子散合失笑散C.血府逐瘀汤D.身痛逐瘀汤

23.治疗肝阴不足的胁痛可用养阴柔肝法,著名的方剂是()。

A.一贯煎B.六味地黄丸C.滋水清肝饮D.化肝煎

24.胁痛肝气郁结型的治法()。

A.理气通络B.疏肝理气C.理气柔肝D.疏肝通络,

25.患者胁肋痛走窜不定,情志不舒则痛增,善太息,苔薄白,脉弦,辨证为()。

A.肝气郁结胁痛B.血瘀阻络胁痛C.肝气犯胃胃痛D.肝胆气郁胆胀

26.胁痛虚证的治疗原则是()。

A.滋阴养血柔肝B.补肝益气通络C.疏肝健脾和胃D.温经养血疏肝

27.患者胁肋胀痛拒按或引及肩部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口干口苦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可辨证为()。

A.湿重于热型黄疸B.湿热蕴结型胁痛C.热重于湿型黄疸D.肝胆湿热型胆胀

28.湿热蕴结型胁痛选用的方剂是()。

A.茵陈蒿汤B.龙胆泻肝汤C.茵陈四苓汤D.柴胡疏肝散

29.血瘀阻络型胁痛的治法是()。

A.疏肝理气化瘀B.活血化瘀、理气通络C.活血化瘀、疏肝理气D.理气活血

30.最早记载胆胀病名的著作是()。

A.《内经》B.《伤寒杂病论》C.《临证指南》D.《柳州医话》

31.患者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便秘、溲短赤,心烦失眠,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辨证为()。

A.湿热蕴结胁痛B.胆腑郁热型胆胀C.胆腑郁热型黄疸D.肝胆气郁型胆胀

32.肝胆气郁型胆胀和肝气郁结型胁痛均可选用()。

A.柴胡疏肝散B.金铃子散合失笑散C.清胆汤D.五磨子饮

33.右胁刺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脉弦细涩,选用的方药是()。

A.血府逐瘀汤B.四逆散合失笑散C.身痛逐瘀汤D.膈下逐瘀汤

34.胆腑郁热型胆胀治疗方剂是()。

A.龙胆泻肝汤B.大柴胡汤C.清胆汤D.茵陈蒿汤

35.患者右胁隐痛,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燥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

A.肝阴不足型胁痛B.阴虚郁滞型胆胀

C.阳虚郁滞型胆胀D.脾虚血亏型阴黄

36.患者右胁隐痛,时作时止,呕吐清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弦弱无力辨证为()。

A.阳虚郁滞型胆胀B.阴虚郁滞型胆胀C.脾虚血亏型阴黄D.寒湿阻遏型阴黄

37.温阳益气,疏肝利胆法可适用于()。

A.脾虚血亏型阴黄B.肝气郁滞型胁痛C.阳虚郁滞型胆胀D.气滞血瘀型胆胀

38.胆胀阳虚郁滞的治疗方药是()。

A.一贯煎B.理中汤加味C.四逆散D.大建中汤

39.胆胀气滞血瘀的治疗法则是()。

A.理气活血、通络止痛B.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C.疏肝理气、活血化瘀D.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40.下列哪项不是鼓胀的病因()。

A.情志所伤B.外感六淫C.酒食不节D.黄疽积聚日久

41.鼓胀的临床主症()是错误的。

A.腹胀大如鼓B.皮色苍黄C.脉络暴露D.腰以下浮肿

42.最早记载鼓胀病证的著作是()。

A.《肘后备急方》B.《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

43.鼓胀气滞湿阻的治疗法则是()。

A.疏肝理气健脾利水B.疏肝解郁燥湿健脾

C.理气解郁健脾利水D.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44.鼓胀病变部位在()。

A.肝脾胃B.肝脾肾C.肝胆脾D.肝胆肾

45.鼓胀总的治疗原则是()。

A.攻补兼施B.先补后攻C.先攻后补D.攻逐水饮

46.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满,得热则舒,身困重,畏寒肢冷,面浮,便溏,苔白腻水滑,脉弦迟,辨证为()。

A.寒湿阻遏型黄疸B.寒湿困脾型鼓胀C.脾肾阳虚型鼓胀D.湿热蕴结型鼓胀

47.实脾饮用于治疗()型鼓胀。

A.气滞湿阻B.脾肾阳虚C.寒湿困脾D.湿热蕴结

48.清热利湿,攻下逐水的治疗法则适用于()。

A.湿热蕴结型鼓胀B.肝胆湿热型胆胀C.湿热蕴结型胁痛D.湿重于热型黄疸

49.肝脾血瘀型鼓胀选用的方剂是()。

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调营饮D.少腹逐瘀汤

50.患者腹大坚满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证属()型鼓胀。

A.气滞湿阻B.寒湿困脾C.湿热蕴结D.肝肾阴虚

51.鼓胀若水停过多可酌情选用()。

A.破血利水法B.攻逐水饮法C.行气泻水法D.通利二便法

52.气滞湿阻型鼓胀的治疗方剂是()。

A.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B.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

C.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D.胃苓汤合逍遥丸

53.患者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疼痛,食少,食后胀满,嗳气后稍减,尿少,苔白腻,脉弦细,辨证为()。

A.肝气郁结型胁痛B.气滞湿阻型鼓胀C.寒湿困脾型鼓胀D.肝胆气郁型胆胀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B4.D5.D6.B7.A8.A9.A10.A11.C12.A13.C14.A15.C16.C17.B18.A19.B20.D21.A22.C23.A24.B25.A26.A27.B28.B29.B30.A31.B32.A33.B34.C35.B36.A37.C38.B39.B40.B41.D42.B43.A44.B45.A46.B47.C48.A49.C50.C51.B52.A53.B

二、多项选择题

1.黄疽的发病与()有关。

A.肝脾D.胆胃C.脾胃D.肝肾E.脾肾

2.引起黄疸的病因是()。

A.感受时邪B.饮食所伤C.脾胃虚弱D.肝胆结石E.积块瘀阻胆道

3.黄疸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的机理是()。

A.肝失疏泄D.胆液不循常道C.胆液随血泛溢D.浸淫肌肤

E上注眼目下注膀胱

4.阳黄的临床特点是()。

A.起病急B.色黄鲜明如橘皮C.伴有湿热症候D.身热不扬E.恶寒发热

5.阴黄的临床特点是()。

A.黄色晦暗如烟熏B.病程长C.起病缓慢D.伴寒湿症候E.胁肋隐痛

6.黄疸总的治疗原则是()。

A.祛湿利小便B.健脾C.疏肝利胆D.清热利湿E.健脾化湿

7.黄疸的辨证要点包括()。

A.辨阳黄阴黄B.辨阳黄中湿热的偏重C.辨急黄D.辨寒湿与湿热

E.辨外感与内伤

8.急黄的病因病机是()。

A.湿热挟时邪疫毒B.湿热炽盛C.热人营血D.热陷心包E.壮热神昏

9.黄疸的基本病机是()。

A.湿浊阻滞B.脾胃肝胆功能失调

C.肝失疏泄气滞D.胆液不循常道E.胆液随血外溢

10.阴黄寒湿阻遏的临床症状是()。

A.身目俱黄B.黄色晦暗如烟薰C.腹胀便溏

D.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E.脉濡缓或沉迟

11.黄疸湿热兼表证的治疗方药是()。

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B.茵陈蒿汤C.银翘散D.甘露消毒丹E.藿香正气散

12.患者黄疸初起伴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苔黄腻,脉浮弦,选用的治法是()。

A.清热化湿B.清肝利胆C.佐以解表D.佐以疏散风寒E.清肝胆湿热

13.胁痛的病因是()。

A.情志不舒B.饮食不节C.久病耗伤D.劳倦过度E.外感湿热

14.胁痛的辨证要点主要辨()。

A.外感与内伤B.在气在血C.虚实D.寒与热E.阴阳

15.《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胁痛久病入络选用的治则为()。

A.辛香通络B.辛泄祛瘀C.甘缓补虚D.柔肝通络E.养血活血

16.气滞导致胁痛的证候特点是()。

A.以胀痛为主B.痛处拒按C.发病急D.游走不定E.时轻时重

17.胁痛实证的临床特征可见()。

A.起病急B.病程短C.疼痛剧烈拒按D.脉实有力E.痛处恶热

18.胁痛总的病机是()。

A.肝胆疏泄不利B.不通则痛C.肝阴不足D.络脉失养E.不荣则痛

19.胁痛失治误治久延不愈可演变为()。

A.黄疸B.积聚C.鼓胀D.胆胀E.水肿

20.瘀血所致胁痛的临床特点是()。

A.以刺痛为主B.痛处固定不移拒按C.疼痛持续不D.入夜尤甚E.胁下有积块

21.治疗实证胁痛的法则是()。

A.理气B.活血通络C.清热祛湿D.理气止痛E.攻邪祛瘀

22.胁痛虚证的临床特点(.)。

A.起病缓慢B.病程长C.隐隐作痛D.悠悠不休而喜按E.脉虚无力

23。胆胀的临床特点可见()。

A.右胁胀痛B.伴恶心呕吐C.嗳气善太息D.脘腹胀满E.病位局限于胆腑

24.胁痛的临床特征是()。

A.胁肋部疼痛B.肝胆病证C.病变以肝病为主D.发于一侧或两侧E.两胁胀满

25.胆胀的病理因素是()。

A.瘀血B.气滞C.湿热D.结石E.寒湿

26.造成胆胀的病机是()。

A.胆腑气郁B.肝胆失于疏泄C.肝胆功能失调D.胆汁失于通滞E.肝郁脾虚

27.胆胀的治疗原则是()。

A.清肝利胆B.疏肝利胆C.和降通腑D.清肝和胃E.和肝利胆

28.胆胀的诱发因素是()。

A.过食油腻B.恼怒C.劳累D.忧思E.受湿

29.胆胀肝胆气郁的治法是()。

A.清肝利胆B.和肝利胆C.疏肝利胆D.理气通降E.理气和胃

30.胆胀肝胆气郁的临床主症是()。

A.右胁胀痛B.善太息C.嗳与吞酸D.脉弦大E.痛处拒按

31.肝阴不足型胁痛与阴虚郁滞型胆胀共有的临床症状是()。

A.胁隐隐作痛B.口燥咽干C.头晕目眩

D.胸中烦热E.舌红少苔脉细数

32.胆胀阴虚郁滞的治疗方法是()。

A.滋阴清热B.养阴柔肝C.理气止痛D.疏肝利胆E.理气通降

33.鼓胀的辨证要点主要辨()。

A.缓急B.虚实的主次C.气滞、血瘀、水停的主次

D.寒热的偏盛E.阴阳的盛衰

34.鼓胀的病理属性是()。

A.虚实互见B.本虚标实C.寒热错杂D.阴阳两虚E.上虚下实

35.鼓胀湿热蕴结的治疗方剂是()。

A.实脾饮B.中满分消丸C.茵陈四苓汤D.茵陈蒿汤E.舟车丸

36.鼓胀停水过多选用的代表方剂是()。

A.五苓散B.舟车丸C.十枣汤D.疏凿饮子E.己椒苈黄丸

37.形成鼓胀的病机是()。

A.肝气郁结、气滞血瘀B.脾失健运、水湿停聚

C.肾虚气化无权水不得泄D.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E.肺失肃降,水道阻塞

38.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主症是()。

A.腹大坚满刺痛拒按B.青筋怒张

C.肌肤甲错D.舌质紫暗脉细涩E.苔灰黑脉弦迟

39.寒湿困脾型鼓胀的治疗原则()。

A.温中补脾B.温中健脾C.行气利水D.化湿行水E.温阳行水

40.鼓胀肝脾血瘀的治法为()。

A.活血理气B.活血化瘀C.行气活血D.行气利水E.化气行水

41.鼓胀实证的临床特征可见()。

A.鼓胀初起新感外邪B.腹满胀痛

C.腹水壅盛D.腹皮青筋暴露显著E.腹水消失

42.鼓胀虚证的临床特征可见()。

A.鼓胀久延外邪已除D.腹水已消C.病势趋缓D.肝脾肾亏虚E.腹满胀痛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BCDE3.ABCDE4.ABC5.ABCD6.ABC7.ABC8.ACD9.ABDE,10.ABCDE11.AD12.AC13.ABCDE14.ABC15.ABC16.ADE17.ABCD18.ABCDE19.BC20.ABCDE21.ABC22.ABCDE23.ABCDE24.ABCD25.ABCD26.AD27.AC28.ABC29.CD30.ABCD31.ABCDE32.AD33.ABC34.AB35.BDE36.BC37.ABCD38.ABCD39.BC40.BD41.ABCD42.ABCD

三、名词解释

1.黄疸

2.黄胖

3.胁痛

4.胆胀

5.鼓胀

6.萎黄

四、填空题

1.《金匮要略》将黄疸列为专篇论述,将其分为——、――、――、――、――等五疸。

2.《伤寒论》对黄疸提出了——和——,并创制了――、――等多首方剂。

3.寒湿阻遏型黄疸的治法——、——,方药——。

4.黄疸湿重于热的治法——、——,方药——。

5.黄疸除了药物治疗外,——、——、——等对本病有着重要的辅助治疗意义。

6.阴黄久治不愈可转为——、——。

7.胁痛病位主要责之于———,且与——有关。

8.胁痛病机和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转——,又可由——转——,而成——之症;既可——又可——以致——。

9.根据胁痛的病机,在治疗各证中适当配伍——、――之品,但应注意对于——之品不宜过量服用。

10.外感胁痛是由——侵袭——,——所致,伴有——,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等肝胆湿热症状。

11.内伤胁痛则由——,——或——所引起,不伴——,——等表证,且——,——。

12.胆胀病位在——,与——关系最为密切。

13.胆胀以——为主,也可兼有——,——久病者也可表现为——,常伴——,——,——,——等胆胃气逆之证。

14.胆胀实证的治疗原则宜——,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选用——、——、——、——、-等法。

15.胆胀虚证的治疗原则——,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或——法,以——。

16.胆胀在调摄方面切忌——及食用——勿——,——,——,注意保暖。

17.中医四大顽症是指——、——、——、——。

18.鼓胀的治疗原则,若实证为主则着重——,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之剂。

19.鼓胀的治疗原则,若虚证为主则侧重——,视证候之异分别施以――、――等法同时兼以祛邪。

20.若鼓胀在半月至一月之间不断进展为——,多为——,——。若鼓胀迟延数月,则为——,多属——,——。

21.鼓胀病至晚期――,――,――,――,——则预后不良;若见——,——,——,——则为危象,预后不良。

22.鼓胀出血的治法——,——。方药为———合——。

23.鼓胀在调摄方面,病情较重时应多——,腹水较多者可取——,避免——,——,避免——。病后应——及——。腹水期应——;宜——,避免―――。

24.鼓胀治疗中应注意——,——的特点,切实做到——,——,切忌——,导致——,——出现危象。

参考答案

四、填空题

1.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2.阳明发黄太阳发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3.温中化湿健脾利湿茵陈术附汤4.健脾利湿清热利胆茵陈四苓汤5.精神状态生活起居休息营养6.积聚鼓胀7.肝胆脾胃肾

8.实虚虚实虚实并见气滞及血血瘀阻气气血同病9.疏肝理气利胆通络香燥理气l0.湿热外邪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寒热表症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11.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恶寒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12.胆腑肝胃13.右胁胀痛刺痛灼热痛隐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善太息14.疏肝利胆通腑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15.补中疏通滋阴益气温阳扶正祛邪16.暴饮暴食膏梁厚味酗洒贪凉饮冷17.风痨鼓膈18.祛邪治标行气化瘀健脾利水19.扶正补虚健脾温肾滋养肝肾20.缓中之急阳证实证缓中之缓阴证虚证21.腹大如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大便如鸭溏四肢消瘦吐血便血神昏痉厥22.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十灰散23.卧床休息半卧位劳累注意营养饮酒过度忌酒粗硬饮食忌盐安心静养郁怒伤肝24.“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一味攻伐正气不支邪恋不去

五、简答题

1.简述黄疸的诊断要点。

简述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的异

同。

3.简述黄疸病的转归。

4.简述胁痛的诊断要点。

5.为什么说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

6.如何鉴别胁痛与胃痛?

7.简述胁痛各证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8.胆胀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9.简述胆胀是怎样形成的?

10.如何辨证胆胀的虚实、缓急?

11.简述肝胆湿热胆胀与热重于湿型黄

疸的病机与证治。

12.简述胆腑郁热型胆胀与胆腑郁热型

黄疸的症状、治法、方药。

13.情志所伤是如何造成鼓胀的?

14.为什么饮食不节能导致鼓胀的形成?

15.辨别鼓胀气滞、血瘀、水停的主症。

16.简述鼓胀神昏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17.鼓胀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2)常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以及过度疲劳等诱因。(4)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2.热重于湿与湿重于热二者均属阳黄,由湿热所致病位在肝胆脾胃,以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为特征,不同之处是热重于湿的病机为湿热而热偏盛,病位偏重于胃,故见壮热口渴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通腑化瘀,方用茵陈蒿汤。湿重于热的病机为湿热而湿偏盛,病位偏重于脾。故见口不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厚腻,脉濡数。治宜健脾利湿,清热利胆,方用茵陈四苓汤。

3.本病的转归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阳黄若患者体质差,病邪重,黄疸日益加深,迅速出现热毒炽盛症状可转为急黄,阳黄也可因损伤脾阳,湿从寒化,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急黄若热毒炽盛,内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候;阴黄久治不愈,可转为积聚,鼓胀。

4.(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3)反复发作的病史。(4)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5.胁痛主要责之肝胆。因为肝位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

6.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如有胃痛连胁也是以胃痛为主,纤维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见肝胆疾病。

7.肝郁胁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转化为瘀血胁痛;湿热蕴结胁痛日久不愈,热邪伤阴,可转化为肝阴不足胁痛;邪伤正气,久病致虚,各实证胁痛皆可转化为虚实互见之证;而虚证胁痛若情志失调或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化为阴虚气滞或阴虚湿热之虚实并见症;若失治误治,久延不愈,个别病例也可演变为积聚,甚者转为鼓胀重证。

8.(1)以右胁胀痛为主症。(2)常伴有脘腹胀满,恶心口苦,嗳气,善太息等胆胃气逆之证。(3)起病缓慢,多反复发作,时作时止,复发者多有诸如过食油腻,恼怒,劳累等诱因,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4)十二指肠引流,B超检查,腹部X线平片,CT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9.胆腑内藏精汁,若胆道通降功能正常,在肝胆疏泄作用下,胆液经胆道排人肠中,助脾胃腐熟消化水谷。若饮食偏嗜,忧思暴怒,外感湿热,虚损劳倦,胆石等原因,导致胆腑气机郁滞,或郁而化火,胆液失于通降即可发生胆胀。

10.胆胀起病急,病程较短,或病程虽长而属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口苦发热,苔厚脉实者多属实证。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时作时止或绵绵不休,遇劳则发,苔少脉虚者,多属虚证;右胁胀痛,痛势剧烈,甚或绞痛,辗转反侧,呻吟不

止,往来寒热,呕吐频繁,苔黄脉数者,则为急证;痛势较缓,无发热呕吐及黄疸者,则病情较缓。

11.相同点:二者病机均由湿热侵袭肝胆所致。症状:口干口苦,心烦,恶心呕吐,右胁疼痛;黄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宜清热利湿为主,方药茵陈蒿汤。不同点:肝胆湿热型胆胀是湿热蕴结肝胆,气机郁滞,胆液通降失常,气郁胆郁故以右胁胀满疼痛为主症,伴胸闷纳呆,大便粘滞等偏湿症,治法除清热利湿外,还要疏肝利胆。热重于湿型黄疸是湿热薰蒸,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浸淫肌肤故以全身发黄为主症,伴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舌苔黄糙,脉滑数等偏热证。治法除清热利湿外,还要通腑化瘀。

12.胆腑郁热型胆胀,症状: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通腑,方药:清胆汤

胆腑郁热型黄疸,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方药:大柴胡汤。

13.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因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阻滞,同时,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以致气滞,血瘀交阻,水停腹中,形成鼓胀。

14.嗜酒过度,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酒湿浊气蕴结中焦,土壅木郁,肝气郁结,气滞血阻,气滞、血瘀、水湿三者相互影响,导致水停腹中,形成鼓胀。

15.鼓胀以腹胀,按压腹部,按之而陷,随手而起,如按气囊,鼓之如鼓等症为主者,多以气滞为主;腹胀大,内有积块疼痛,外有腹壁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丝赤缕者,多以血瘀为主;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或见腹部坚满,腹皮绷急,叩之呈浊音者,多以水停为主。以气滞为主者,称为“气鼓”;以血瘀为主者,称之为“血瘀”,以水停为主者,称为“水鼓”。

16.鼓胀神昏的主症:神志昏迷,高热烦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心开窍。方药:热盛内陷心包者选用安宫牛黄丸;痰热内闭,昏迷较深者,选用至宝丹;抽搐痉厥较甚者,选用紫雪丹,可用醒脑静注液40~60ml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17.①鼓胀的症候特征: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时则腹部胀满两侧尤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出现赤丝血缕,手部出现肝掌,四肢消

瘦,面色青黄。②常伴胁腹疼痛,乏力,神疲,食少,尿少,出血倾向。③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常有黄疸,胁痛,积证的病史,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等病因。④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T检查,腹水检查以及血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六、论述题

1.如何辨别阳黄与阴黄?(在病机,症状,治法,方药方面辨别)

2.试述急黄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及调摄。

3.试述外感时邪,饮食所伤造成黄疸的机理。

4.试述肝气郁结和瘀血阻络胁痛在病因病机证候上有何区别与联系?

5.试述鼓胀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证治。

6.如何理解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是鼓胀的主要病机特点?

7.论述鼓胀病的转归,预后。

8.试述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9.试述鼓胀与肠覃的区别。

参考答案

六、论述题

1.阳黄与阴黄均由湿浊阻滞,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汁不循常道,随血外溢而发黄。阳黄是中阳偏盛,湿从热化,由湿热所致,故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症候,施以清热利湿之法,代表方剂偏热者用茵陈蒿汤,偏湿者用茵陈四苓汤。阴黄是因中阳不足,湿从寒化,由寒湿所致故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寒湿证候,施以温中化湿法,代表方剂茵陈术附汤。

2.急黄为湿热夹时毒疫邪,热人营血,内陷心包所致。在证候上急黄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出现壮热神昏,吐血衄血,舌质绛红,苔黄褐干燥,脉弦大或洪大等危重症候,预后较差。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若毒热炽盛可合用五味消毒饮;出现烦燥不宁或伴出血倾向,可用神犀丹之类;热人营血,烦燥不宁,肝风内动者用紫雪丹;湿热蒙敝心神,神志时清时昧者,急用安宫牛黄丸;邪陷心包,谵语或昏愦不语者用至宝丹。在调摄方面应绝对卧床休息,吃流质饮食,如恶心呕吐频发,可暂时禁食,予以补液,禁辛辣、油腻、坚硬等食物,以防助热、生湿、伤络。

3.外感湿浊、湿热、疫毒之邪从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至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皮肤,上拄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均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阳盛衰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薰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而发黄。

4.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形成肝气郁结型胁痛;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气郁滞可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形成瘀血阻络型胁痛,肝气郁结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胁痛与情志波动有关,胸闷善太息,苔薄白,脉弦。瘀血阻络型胁痛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面色晦暗,舌质紫黯,脉沉弦。

5.脾肾阳虚型鼓胀的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药:偏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肾阳虚者,可用济生肾气丸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肝肾阴虚型鼓胀的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

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方药:偏肾阴虚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合用膈下逐瘀汤;偏于肝阴虚以一贯煎为主,合用膈下逐瘀汤。

6.在鼓胀的病变过程中,肝脾肾三脏常相互影响,肝郁而乘脾,土壅则木郁,肝脾久病则伤肾,肾伤则火不生土或水不涵木,同时气、血、水也常相因为病,气滞则血瘀,血不利而为水,水阻则气滞,反之亦然。气血水结于腹中,水湿不化,久则实者愈实;邪气不断伤残正

气,使正气日见虚弱,久则虚者愈虚,故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7.本病病机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病变极为复杂,概要论之,一般初起多以气滞为主,表现为气滞湿郁证,随着患者体质的变化及失治误治,水湿可从寒化或热化,湿从寒化则转变为寒湿困脾证,湿从热化则转变为湿热蕴结证,表现为以实为主;水势壅盛之时,水湿阻气阻血,气滞血瘀益甚,呈现肝脾血瘀证。若经治腹水大减或消失,而病迁延不愈,久则寒水伤阳,或过用寒凉,又可由以实为主转变为以虚为主,而成脾肾阳虚之候;热水伤阴,也可由以实为主转变为以虚为主,而成肝肾阴虚之候。如复感外邪或过用滋补壅塞之剂,虚胀也可表现出实胀的症状。本病初期,虽腹胀大,正气渐虚,但经合理治疗,尚可带病延年;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大便如鸭溏,四肢消瘦,则预后不良;若见吐血,便血,神昏,痉厥,则为危象,预后不良。

8.黄疸与萎黄均有身黄,故需鉴别,黄疸的病因为感受时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砂石、积块瘀阻等;萎黄的病因为大失血,久病脾虚等。黄疸的病机是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能循常道,随血泛溢;萎黄的病机是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或失血过多,致气血亏

虚,肌肤失养。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萎黄以身面发黄且干萎无泽为特征,双目和小便不黄,伴有明显的气血亏虚证候,如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等。二者的鉴别以目黄的有无为要点。

9.肠覃是一种小腹内生长肿物,而月经又能按时来潮的病证,类似卵巢囊肿。肠覃重症也可表现为腹部胀大膨隆,故需鉴别。肠覃病人仰卧时,前腹叩诊呈浊音,腹两侧呈鼓音,腹部前后膨胀度大于两侧膨胀度,脐下腹围大于脐部或脐上腹围,脐孔有上移现象,腹壁无青筋暴露,妇科检查有助诊断。鼓胀则腹部前后膨胀大于两侧膨胀度,脐下腹围小于脐上腹围,脐孔无上移现象,腹壁多为青筋暴露。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T检查,腹水检查等有助诊断。

七、病案分析题

病案1.王某,男性,30岁,95年12月20日就诊。主诉:身黄,目黄,小便黄2天,伴发热1天。病史:患者3天前因饮酒过度而致巩膜黄染,小便黄赤急来就诊。现症见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右胁疼痛而拒按,壮热口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而黄糙,脉弦滑数,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54umo1/L,谷丙转氨酶45u,谷草转氨酶44u。”

病案2.张某,男性,46岁。主诉:胁痛3年。患者于3年前患有乙型肝炎,口服药物病情未见好转,肝功能异常,胁痛反复发作,近日来因劳累过度诱发胁痛加重,现右胁隐痛绵绵不休,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病例3.周某,女性,50岁。主诉:右胁胀痛5天。患者于5天前因进食肥甘油腻之品后自觉右胁下胀痛时作,前来就诊。现症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心烦,大便粘滞,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

病例4.刘某,男,41岁。腹胀大2个月加重10天后而人院,患者10年前诊断为乙型肝炎未正规治疗。2个月前劳累出现乏力,腹胀大,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近10天前病情加重,腹胀大而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腹部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面胸颈部可见红丝赤缕,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查:叩诊局部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

参考答案

七、病案分析题

1.黄疸。阳黄热重于湿。治清热利湿,通腑化瘀。方选茵陈蒿汤。

2.胁痛。肝阴不足。治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方用一贯煎。

3.胆胀。肝胆湿热。治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

4.鼓胀。肝脾血瘀。治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jj/5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