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茵陈正当时
文/西河柳
在我的老家行唐,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蒿有青蒿和白蒿之分,“四月蒿”指的就是白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蘩,皤蒿,即今陆生艾蒿也,辛熏不美”。这里的“皤篙”即为白蒿,又名蓬篙、滨蒿、白艾蒿,属药食同源植物,因经冬不死,春时又因陈根而发,故名“茵陈”。在行唐当地,人们习惯称其为“蒿子苗”,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有浓烈的香气,性微寒、味苦辛,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还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茵陈常见于山坡、路旁、河滩和旷野,历经雪雨风霜,丛丛吐绿,是名副其实的早春第一野菜。三月茵陈,灰白见绿,软软绵绵的,摸在手里如绸似缎,可以晒干泡茶,作为花草茶饮用,也可作为野菜直接采食,且食用方法有很多种,炝炒、炖汤、焯水凉拌或与肉剁成肉馅。但是更多的时候,乡亲们习惯把它作为“苦累饭”的原料,辅以玉米面,上箅蒸熟,捣上蒜泥食用,入口柔韧、清香。不管用哪种方法烹制,都别具一番滋味。北方的三月,乍暖还寒,时有倒春寒发生。此时的茵陈蒿,蓄积了一个冬季的养分,破土而出。白蒿刚刚长出时不高,约寸许左右,鲜嫩而富有香气,整个植株披挂着灰白色略带绢质的细绒毛,倘若成片生长,给人感觉是白茫茫的一片,此时采挖最好,对肝脏的药用价值也最大。进入四月份,气温逐渐升高,茵陈幼芽迅速舒展,养分逐渐被分解,药效也就随之降低,变成了所谓的“四月蒿”。四月蒿,相对于“三月茵陈”而言,其作用就变得小了,但也并非说一点儿价值也没有了。四月蒿同样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也可以泡水当茶喝,只不过味道有点儿怪怪的。据说“三月茵陈四月蒿”的俗语,来源于神医华佗。相传东汉末年,战事频繁,饿殍遍野,以至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患者。女患者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患的是“瘟黄”,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转,反而病情愈来愈重。华佗深感无奈,只能交代准备料理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那位女患者,见她的病全好了,感到很奇怪:“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患者说:“也没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听后,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自此以后,华佗每逢遇到患有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也不见好转。于是华佗又走访了很多百姓,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一种是暗绿发灰的,“瘟黄”病人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野蒿才有效。后来华佗还发现,这种野蒿必须在清明前后的二三月份、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挖效果最好,一旦进入初夏时节,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什么药效了。因为这种暗绿发灰的野蒿容易跟青蒿混淆,于是华佗就给它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他还编了一句“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顺口溜,以方便老百姓更好地认识、使用和牢记相传。到了五六月份,白蒿就失去了药用价值,只能当成柴禾烧了。不过,乡亲们是不会直接把它们当柴烧的,而是待到初秋时节,用结了籽的“蒿子棵”拧成一根根的“火绳”,用于来年夏天驱赶蚊虫。在我的老家,等到秋天白蒿长老结籽的时候,才称之为“蒿子”,没有结籽的嫩白蒿熏蚊子效果不好。老家地处丘陵,那个地方蒿子非常多,而且也极容易生长,就像沟沟壑壑间的野草一样,到了夏季雨量充沛的时候,成片的白蒿要长到齐腰高。即便是雨水不勤的年头也没关系,白蒿本身是比较耐旱的,特别是生长在山坡地或者河滩里的,甚至能长到一人多高。
儿时在农村,每年秋天我都要背着筐,去村北的山坡上割蒿子,也常帮着大人们编火绳,割上个百八十斤的编成“火绳”,基本就够来年夏天熏蚊子用了。编火绳,在我们当地也叫“拧火绳”。因为火绳编得比较粗,需要用很大的劲儿拧成麻花状,一般编成一米五左右的长度就可以了,挂在墙上自然阴干。乡下的夏天蚊子较多,晚上睡觉前把火绳点燃,随后熄灭火焰,火折子似的隐隐燃烧着,就如同现在的蚊香,同样能把蚊子驱除。记得小时候,乡里的供销社收购站收“蒿子苗”。一进入三月,采挖“蒿子苗”成了我和弟弟“勤工俭学”的一项任务。那时候,我们把挖来的“蒿子苗”晾干,交给学校或送到收购站,大概五毛钱一斤的样子,要采集很多才能晒干一斤。几回下来,一个学期的学杂费就全有了。挖“蒿子苗”虽说不算费力气的活儿,但也是挺累人的,背上个荆条筐,手拎着小铲子,爬坡越沟,眼睛还得不停地到处打溜儿,山坡旷野、麦田路边、沟渠河滩,运气好能碰上一大片,足够潇洒一回;运气不咋地,那两条小细腿可要遭殃了。不过,咱乡下人地熟道熟,也从不怕吃苦,既然出去了,不挖得筐满兜满,是不会轻言收兵回营的。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挖茵陈不仅是童年美好的回忆,而且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轻闻之下,一股淡淡的药香味立刻钻进鼻孔,瞬间便弥漫于五脏六腑。儿时挖茵陈,是学校抑或是母亲下达的任务,是为了能填饱肚子。现在时代不同了,挖茵陈则是一种时尚、一种情操。阳春三月,野菜正当时。这绿油油、鲜嫩嫩的野菜一进入视野,不禁让人食欲大增,荠菜、车前草、蒲公英、马齿苋,加上这素有“黄金野菜”之称的茵陈,从农户饭桌到城市大雅之堂,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万物复苏的春天,本来就是吃野菜的季节,各种大鱼大肉吃腻了,我们不妨换个口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茵陈所特有的清香之气,定会让你舌下生津、胃口大开,足能使你对春天又多一份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年2月6日※版权及声明
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