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们特别开设“回眸百年致敬青春”专栏。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风华正茂。愿青年读者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汲取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出磅礴的青春力量。
延安的孩子们
作者:明日绫波山形秋
资料:石决明蓬舟
“儿童万岁!”
——这不是我在喊口号,而是83年前毛泽东主席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亲笔题词。
今天,就来讲讲这段往事。
01
说起延安,很多人会想到宝塔山、延河水,想到杨家岭、枣园。但其实,人们到延安还会去看一部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
年成立的延安保育院,全名“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前身是年3月成立的“延安托儿所”,建立时定的目标是收容名儿童。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所保育院?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下,无数儿童饱受战争摧残。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共同拯救战区难童;之后,又筹备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在边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今天的儿童负有未来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
延安保育院最初设立的目的,还为收容烈士遗孤、前线将士和革命干部子女。抗战爆发后,又抢救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童。
保育院的孩子中,有刘志丹、方志敏、谢子长、彭湃、毛泽民、黄公略、蔡和森等烈士的骨肉。有的孩子出生于国民党监狱,辗转来到延安。有些孩子的名字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张抗战、杜卢沟桥、徐九一八……
但无论家乡何处、出身如何,在延安保育院,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延安娃。
图:《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集萃》
02
年出生的杨罗平,名字取自延安罗家坪。其父杨伯华年参加红军,长征至延安后,认识了女红军吕清云,婚后生下杨罗平。老人回忆,“父母无暇照顾我,我3岁被送进了保育院,5岁时上保育小学”“童年都在这儿度过”。
那时还有《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老人隐约记得歌词:“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
小学部那些稍微年长些的孩子,开饭时都要默念《保小校歌》。歌词里清楚地写出保育院的宗旨——
“我们是边区的小朋友,我们是抗日的后备军。今天我们在战斗中学习,明天为祖国出力。为了自由,为了解放,我们要努力!努力!加紧锻炼,勤奋地学习……”
03
延安娃记得很多开心的时刻。
比如,有一年,朱老总来看他们,他们坐上了陈嘉庚先生赠给毛主席的小汽车,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飞驰的速度,看到了快速掠过的风景。
每年儿童节,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都会来保育院,孩子们把毛主席围在中间,毛主席会慈爱地抚摸孩子们的头,鼓励他们,或者在笔记本、奖状上给他们题字……
几十年来,金德崇老人都精心保存着一个笔记本,上面有朱德、陈云、张闻天等人的题词。但他最看重的还是毛主席写的六个字:“又学习,又玩耍”。老人回忆说,那是因为毛主席听说他爱玩,笑着说“不能光是玩嘛”。
战时的条件无疑是艰苦的。当年被委以院长重任、被称为“丑妈妈”的丑子冈回忆,刚见到这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时,孩子们有的头上生疮,有的浑身过敏,还有的都两岁了还不会走路。
战争年代,物质条件匮乏,保育院的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带孩子经验。“丑妈妈”一开始也不想干,医院院长傅连用一句话说服了:“咱们干革命,不就是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好日子吗?”
以延安保育院为历史原型的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剧照
04
“不要吵闹,不要讲话,会把敌人引来的。”几十年后,杨罗平依然记得保育员在他耳边的叮咛。
那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胡宗南率部进犯延安之时。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们由保育员们带领着撤退,小孩子坐在马背上的篮筐里,稍大点的孩子就跟着队伍走。那年杨罗平7岁,每天要跟着队伍走二三十公里,一天下来,“腿都肿了,睡觉的时候生生疼哭”。
队伍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最惊险的,要数登船渡黄河。凌晨,胡宗南的军队就要追上来,但渡黄河的船仅有20条,几百人必须在40分钟内全部过河。
“我当时还能自己爬上船,许多小一点的孩子就像扔包袱一样,一人扔一人接。天太黑,有些孩子被扔进水里又被捞起来。后来听大人们讲,没来得及撤离的人几乎都牺牲了,孩子也不能幸免……”说到幼年生死离别的经历,杨罗平眼泛泪光。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孩子在解放战争中随军转战三千里,谱写了一首属于孩子们的“长征史诗”。
后来,这群孩子中走出了一大批新中国的建设者。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有的成为顶尖学者,还有的为保卫新中国政权付出了生命……
有老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深情地写道:“当年延安的保育生吃一样的小米饭,喝一道川的延河水,穿一样的灰布军装,受一样的革命教育。”那时条件艰苦,但他们觉得充满了追求和希望。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代手中。
本文刊于《青年文摘·彩版》年第14期。
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