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099条

第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这一条讲的是治病的基本原则:太阳病本该先发汗,却反下之,这就是逆治。先发汗才是正确的。如果发汗之后有可下的证候而下之,则治不为逆。同样,阳明腹实证应该先下,而反发其汗,这就是逆治。如果先下就对了。太阴病本该先温之,而先发汗为逆,若先温之,治不为逆。

总之“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阳虚阴盛,下之则亡”。该下的发汗了,或者该发汗的下了,都是逆治。这个地方说的阴阳,阳是热,阴是津液。阳盛阴虚,就是津液亏,发汗更伤津液,所以不能发汗。热不盛,而津液特别充分,可以发汗,但真正阳虚没有热,也不能发汗。后世医家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都是指热盛。其实桂枝汤治的病都有热,但是表热而不是里热。不是说是有热就不能用桂枝,表有热,还是要用。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这一条仍是讲治病的基本原则。伤寒法当发汗,医下之,这是误治,造成“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清是个动词,如厕叫作清,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完谷不化。本来里没有病,却用下法,造成里边虚寒下利清谷。

“身疼痛者”说明表还未解,但同时有里虚寒,需要温补,应该舍表救里。反之,如果有里实证需要攻伐,就得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定法。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就表”。虽然有过误下,但是后来清便自调,就是大便正常了,仍有身疼痛,这是表没解,还得解表。这一段有两种解法。一种说的虽然误下,清便自调,仍有身疼痛,急当救表;另一种就是误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急当救里,救里之后清便自调了,仍有身疼痛,再救其表。这都对。

当然,原本应该发汗而误下,误下也不一定下利清谷。若下利清谷这就是里虚寒,定法就是先救里后解表。但若误下后没有下利清谷,而身疼痛,还是表没解,也应该解表。救里一般用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不管是发汗后、下之后,都会亡血、亡津液,体液有丧失之后,还有表证不解,这时解表只能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这也是定法。所以这里说救表宜桂枝汤,非常肯定。

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这条前后不衔接,应该是从少阴篇来的,跟麻黄附子细辛汤那节有关。参见第条。

少阴病开始得的时候不发热,脉也不沉,所以在太阳篇就有提及,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是指发于太阳病,发于阴就指发于少阴病。感冒也有少阴病,常发生于身体素虚者或老年人。开始就是少阴病,病人不觉得发热,但是体温也挺高,开始不发热只是恶寒,就可能是少阴病。

第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说明除了表证外,体内还有停饮。《金匮要略》上说,“脉得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沉。这就是少阴病加上里有水。少阴病就是表阴证,它在表的时间短,就是两三天,如果里有水,一传里就传到太阴。这个时候要赶紧去饮,所以用细辛。细辛也是主水饮,所以小青龙汤用细辛。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意思相近。“若不瘥”,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还是有表证,但脉沉,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发汗后病不解,要赶紧救里了,宜四逆汤,以温里袪水饮。

少阴病转入太阴病,死亡率相当高,特别是老年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死亡。得了少阴病这种感冒,发生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虽然有表证,还是以里为主。里阴寒太盛了,得赶紧舍表救里。

这里“头痛发热,脉反沉”,接着说“若不瘥”,说明这个病是经过治疗的,可是由于里有停水,胃虚才能停水,也就是虚寒,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宜四逆汤温里。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的药,能温里回阳。

第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法当汗解。“本发汗,而复下之”就是逆治,病不会好。下之后,一看病没好,又发汗,这都是错误的。太阳病误下后,表不解,也不能再发汗,只能用桂枝汤,这里发汗是专指用麻黄汤发汗。桂枝本为解肌,汗下之后,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汤。《伤寒论》里说的发汗都是指用麻黄汤发汗。

太阳病先吃泻药已经错了,而表不解应该用桂枝汤以解肌,不应该用麻黄汤以发汗。“因复发汗”,又用麻黄汤来复发汗,一误再误。下之虚其里,发汗虚其表,表里都虚了。“其人因致冒”,由于表里俱虚,人的体液大量丧失就会“致冒”。“冒”就是昏冒,就是脑贫血,是误治造成的。

“冒家汗出自愈”,如果没有其他的毛病,冒只是一时的现像,津液恢复就好了。津液恢复,表和了就要出汗,这就是自愈的现像。“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让发汗,津液自行恢复,不贫血了,冒就好了。“汗出,表和故也”,自己出汗了,表示津液已恢复了,就是表和了,冒就自然好了。

如果这时候里还有不和,丧失体液太多,大便就干了。“然后复下之”,再和其胃。这可与第29、30条调胃承气汤互参。

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意思是说太阳病经过治疗后未好。这是接着上面一段说的,本来是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经过这么一番误治之后,“脉阴阳俱停”。这里的阴阳就是外以候阳,里以候阴的阴阳。太阳中风的脉“阳浮而阴弱”,浮取就是候其阳,沉取就是候其阴。阴阳俱停不是说脉停了,而是说停停当当,没有什么偏差。就是脉无论浮取、沉取,脉都是停当的平脉,这就是阴阳自和了。

前面第58条讲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所以“脉阴阳俱停”也是阴阳自和。这个停不是停止而是阴阳自和。因为他接着说“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这也暗含着有前头那个“冒”,是亡失体液太多的情况,津液得复则振栗汗出而愈。振栗汗出就是战汗。人虚了,要治愈就容易发生瞑眩反应,振栗汗出就是一种瞑眩反应,这是人体通过肌肉剧烈运动生热,迫使病邪随汗而出的一种奇妙机能。

“但阳脉微者”,微不是脉微欲绝的微,而是弱。阳脉微者就是浮弱、浮缓的脉,说明病还在表,所以“先汗出而解”,如不汗就要用桂枝汤令其汗。“但阴脉微者”,浮取没问题,可是脉沉而缓弱。浮缓为中风,沉缓为亡血。血少就是里不和,就是胃中干,胃有热,丧失人的津液,所以按着缓。胃有热,津液又少,所以需要下,急下救阴,宜调胃承气汤。但不能根据脉沉就开调胃承气汤,还要有口干、大便秘结不通才行,必须脉证结合起来看。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本来是太阳中风,重复说一下,主要是强调脉理。太阳病,发热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前面说“阳浮阴弱”,这里说“此为荣弱卫强”,阴就是指荣,阳就是指卫。就是让你明白,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营之所以弱,是由于汗出于营。卫不共营协调往外跑,所以它强,脉也浮。《金匮要略》说“浮缓之为中风”“沉缓则为亡血”,脉浮而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外以候卫,内以候营,就是脉的阴阳。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又中风,而是说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五六日。根据太阳病的传变规律,一般在五六日时由表传入半表半里。

“往来寒热”,表、里、半表半里的寒热表现不同,发热恶寒是太阳病,不恶寒但发热这是阳明病,往来寒热是少阳病,根据热型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胸胁苦满”,半表半里的部位就在胸腹腔间,胸腔、腹腔,外接近表,内接近里。这个地方有邪气集结,则胸胁苦满。苦满,就是以满为苦。

“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因热郁于胸腹腔间,头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

“心烦喜呕”,胸腹腔间有热,容易波及心脏,心烦,也能够激动胃肠。胃是水谷之海,激动了里水里饮,就要呕。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是柴胡汤应用的四个主要的证候。底下有些或然证候,就是因为半表半里的部位是诸脏器的所在,如果邪热郁结在这个部位,能够影响很多脏器,使之失去常度,就会出现复杂的证侯。“或胸中烦而不呕”,一般是要心烦喜呕,如果热不太重,只是胸中觉烦热,心中不烦,也不激动里饮,所以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渴属阳明,热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肠子,涉及到肠子就肚子疼。“或胁下痞硬”,胁下就是胸肋两侧。痞就是不通,有痞块就硬。硬说明有痞块,有肿结的地方,这是指肝和脾。胃有停水不渴,但是身上有微热,内有停饮,表不解。表热不除所以小便不利。“或咳者”,若波及于肺就要咳嗽。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无论有没有这些或然证,都用小柴胡汤主治之。

方后这些加减不可信。因为书上所列的或然证,都是由邪入半表半里影响各脏器造成的,而小柴胡汤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去除病因,这些或然证自然就消失了,根本用不着加减化裁。

《神农本草经》说柴胡味苦平,微寒,是寒性解热药。主治心、腹、肠胃间结气、积聚,也治寒热邪气,推陈至新。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有形的就是积聚。结气、积聚都是在胸腹间,所以胸胁苦满。柴胡能治胸胁苦满。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热,这两味药都能解热、袪烦。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能够逐饮止呕。因为胃虚,柴胡证里常有呕。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胃。所以小柴胡汤既是一个健胃止呕的药,也是一个解烦去热的药。

在太阳病阶段,人体本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外邪与人的精气在骨肉这个地方交战,到四五天的时候,由于正气不足以驱邪,主要是由于里虚,就是胃虚,邪气就传到半表半里了。所以要战胜疾病必须加强正气,这个时候要用人参补正气。徐灵胎说,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个时候正邪斗争退到第二道防线了,不增强正气的力量不行,所以用人参健胃,就是人们常说的补中益气。这样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力量去邪。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是对上一条的进一步解释。“血弱气尽”,就是太阳病开始的时候,人体把大量的精气津液往体表输送抗邪,而精气津液来自于胃。由于病重或体弱,病邪未能汗出而解,身体越来越不能支持了。这时候体表血弱气尽了,机体就要退守防里。“腠理开”,皮肤谓之腠,理者肌肉纹理也。退守后体表就虚了。体表一虚病就往里进,“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气在半表半里构筑第二道防线,集中力量在胁下这个地方进行抵抗。胸腹腔间就是募原。邪气与正气相搏,邪还要往里进,正气想拒于这个地方,就造成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纷争,就是交争,正气进邪就退,邪退于表就怕冷。正气弱了,邪气就往里入,邪入于里则恶热不恶寒,时而进表,时而入里,正邪纷争造成往来寒热,冷一阵儿,热一阵儿。不争的时候无寒热,所以“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是热病,在胸腹腔间正邪纷争,人昏昏然不愿意吃东西。胸胁就是膈这个部位,这里有热就碍于食欲。“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半表半里这个部位脏腑相连,一切的脏器都在这里,上有心肺,中有肝脾,再往下是胃、肠、肾、子宫。虽然结于胁下这个部位,但也会波及胃肠。胃肠是水谷之海,激动了里边的水,胃肠这个部位一定会疼的。“邪高痛下,故使呕也。”邪在胸胁这个地方,在高处,而疼在肚子,在下边,上有热,下有水气被激动而腹痛,人就要呕。呕主要是因为热激动里饮,饮往上冲。“小柴胡汤主之”。

“渴者属阳明”,吃了小柴胡汤病一般都能好,但若病重还要往里传。渴就是胃有热了,这就变成阳明病白虎汤证了。渴同时柴胡证不罢,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就行。没有柴胡证,只是渴,那就要根据脉证,以法治之。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一般的太阳病五六天、六七天是内传少阳的时候。“脉迟浮弱”,迟和弱脉见浮,这就是气血不足于外,与上条“血弱气尽”是一个意思。这是病要传少阳。“恶风寒”,这是表证还没罢。“手足温”是与四肢厥冷相对的,四肢厥冷是里虚有寒,手足温就是内有热。手足温在本书里讲的都是“系在太阴”,因为阳明病不只手足温,身也热而汗出,甚至于手足也是濈然汗出。手足温当然是里热,里热应属阳明病,但仲景说“系在太阴”。因为不是身热,只是手足温,说明里面不只是有热,还有湿,就是有水。胃肠有两种不同的病。一个就是胃实热,胃家实,热结于里,这就是阳明病。太阴病病位也在里,在胃肠之里,但它是胃虚停水,正与阳明病相反,所以吐泻。

本来是阳明病,可是里还有湿,所以叫系在太阴。书里共有两处讲到“系在太阴”。阳明病篇第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水火不能并立,热盛了,小便数,汗自出,水分尽去就变成热实。太阴病是水盛,火就要消失。表证传里的时候,水火是互相进退的,如果是阳明病,热越重越实水分就越丧失;如果阴寒盛,饮就重,就要腹痛下利,这就叫做太阴病。有热是阳明病,有湿是系在太阴。系在太阴就是与太阴病有联系。这说明阳明病有湿,就与太阴病有关系。这时候如果湿盛,小便又不利,一定要发黄。如果热盛就会把津液往外排出,不但小便利,而且也出汗,大便就要硬了,就变成阳明病。所以病初传于里的时候,有热又有湿,既可能传为阳明病,也可能传为太阴病,这个阶段就叫做系在太阴。

太阳病六七天由表传入半表半里,又传于里,虽然手足温,里有热了,但是它是系在太阴,也有湿。这种情况,表证不可下,少阳证不可下,里有湿更不可下。“医二三下之”,这是误治。由于手足温,认为里是有热了,而二三下之,伤了里,当然就不能吃东西。胃气一虚,邪热,客气都往胃这块儿来,水气也往这块儿聚,所以“胁下满痛”。胁下,连心下这个部分都有了,这就是胸胁苦满的少阳病。由于邪热、客气都往这儿聚,所以就疼。“面目及身黄”,有热又有湿,就会发黄。

古人认为黄是由湿热郁在里造成的,脾属土,土色黄。现代医学认为黄不在于脾土色黄,而是胆汁的颜色。但古人所掌握的治疗规律是对的,用茵陈蒿汤或者是茵陈五苓散这类的药去湿去热,这个治法是对的。古人掌握了这种规律,一看到黄就说属太阴,因为脾是运湿,太阴有病不能运湿了,再有热,一定发黄的。古人说这是湿热郁在里,治疗的方剂现在用仍然有效。

“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这种内里有湿热,柴胡有点疏泄作用,同时去热,就会造成湿热下注。“胁下满痛”,“颈项强”,颈就是脖子两侧,项就是脖子后面,脖子两侧谓之颈,属少阳,项在后面属太阳,由于太阳病没罢,少阳病又发生,所以颈项强。根据胁下满痛,颈项强,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本渴,饮水而呕者”,这是水逆证,里水相当多,且冲逆于上。这个时候用柴胡汤不行,要用五苓散治水逆,用茵陈五苓散来利水去黄。如用柴胡汤除热,不但后必下重,而且食谷则哕。水停得多往上冲逆,东西咽不下去,就会哕逆。

柴胡汤也治黄。《金匮要略》黄疸篇说,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这里也呕,且胁下满微痛,颈项强,这可以用小柴胡汤。但这是个倒装句,本渴饮水而呕者是水逆证,如有水逆这类的黄疸,虽然有柴胡证,也不能用柴胡汤。用了就会后必下重,食谷则哕。因为柴胡汤不能治水逆,又有疏泄胸胁的作用,去心腹间结气、积聚,疏泄同时撤热,水势更泛了,所以食谷要哕逆的。

这段书包含的意思非常多,概括起来就是,五六日六七日,无论伤寒或中风,都要传入少阳。而且脉迟浮弱,已经有内传少阳的表现,不但传少阳,而且表证也没罢,还恶风寒,虽有里热,手足温,但是里热不重的,系在太阴。少阳病不可吐下,表不解,更不能下,里有停湿,不是有实热,也不能下,这种情况,一概不能用下药。反接二连三下之,这是误治,所以胁下满且痛,表也不能解,头项强痛。由于气冲,水往上不往下,所以小便不利。既有热,小便又不利,非发黄不可,所以面目及身黄。这个时候有水逆证这种发黄,应该用茵陈五苓散,一方面治水逆,一方面去黄,而不能用柴胡汤。若用则下利后重,食谷则哕。所以水逆虽有柴胡汤证也不能用柴胡汤。

古人通过对表、里、半表半里的观察,发现疾病万变,但病位不出三个: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半表半里。可是每一个病位的反应,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讲太阳病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表有两种病,一个是太阳病,一个是少阴病。里证也有两种,一种是阳明病,一种是太阴病,所以在阳明病里常有系在太阴的情况。半表半里也有两种,一种是少阳病,一种是厥阴病。《伤寒论》就是按照这种情况分成三阳篇和三阴篇写的。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同上面那一段证候差不多,伤寒或中风,到四五天,五六天的时候,一般都是传少阳。“身热恶风”,身热不只传少阳,里也有热。恶风,表还没罢。“颈项强”,就是既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胁下满”,胸胁苦满就是少阳柴胡证。“手足温而渴”,里有热,但是也不到阳明病的程度。这是三阳并病,就是由表证传入半表半里又系于里了。三阳并病应该取少阳治之,所以用小柴胡汤,这是个定法。因为表证是可汗,少阳病不能发汗。里实证有热可下,少阳病不能下,只能够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况,表证还存在,还怕冷,怕风,可是少阳病证明显,尤其胸胁苦满,又渴,手足也热,里也有热了。这时候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最好。

这与上条不同的就是没有渴饮水而呕,不是水逆,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他没说发黄,即使发黄有小便不利,也可以用小柴胡汤。但上条的证状只用小柴胡汤不行,用小柴胡汤合用茵陈五苓散最好,这就是上条说的“柴胡不中与也”。

牛哥杨思远

喜欢就打个赏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zz/8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