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茵陈四月里蒿

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10.html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黄六月当柴烧”,这茵陈我们叫白蒿,清明节前后,人们到地里采摘回来,洗净后拌上面粉上笼屉蒸熟,称之为“菇蕾”,盛在碗里,浇上油泼蒜泥,或佐以小葱萝卜。或者把白蒿洗净后阴干泡茶喝,口味绵纯且有利肝明目的功效。也有人把采摘来的白蒿拿到集市上销售,价格不菲,竟然卖到十块钱一斤。

前几天回家给父母坟前立碑烧纸,地里长的一片一片白蒿,成团成堆,我用铣在前铲,妻在后捡拾,居然有满满的一大袋。除了自己吃了两顿,还给岳父母家也送了一部分。这东西就是择的时候麻烦,枯叶、老根都要一一剔除,洗净也要用好几盆水。

茵陈是一味中药,能治肝病,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采摘白蒿自古有之,《诗经-国风-召南》里有一篇《采蘩》,这蘩字音读凡,一个繁荣的繁字上面加个草头,据字典中介绍,这“蘩”就是“白蒿”。古人采白蒿作什么用呢?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什么地方采白蒿?请到池旁沙洲找。采来白蒿做啥用?公侯祭祀少不了。

你在哪儿采白蒿?去到山涧崖边找。采来白蒿谁要用?王公贵族祭祖庙。呵呵,这么看来白蒿在古代还真是一种珍贵的东西哩。

小时候,有个名词对我的印象极深叫“青黄不接”,说的就是春天的二三月里,生产队分的陈粮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打下来。上树捋榆钱,掰椿树芽,柳树芽,杨树叶。还偷偷地到集体的苜蓿地里,用手指扣那刚刚露出地面的嫩芽。椿树芽,柳树芽,杨树叶,这些东西需要在开水锅里绰一下,捞出来放在凉水盆里拔一个晚上,这样才能去除他的苦味,调上小葱和油盐醋,也是一道不错的菜。

大概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爬到一颗大榆树上捋榆钱生吃,一边捋一边往嘴里填,吃的肚子快饱了。下树的时候,我抱着树干往下溜,一个干树枝挂住了我的裤子,哧溜一声把裤裆给扯开了。我捂住屁股跑回家里,坐在小凳子上一动也不动。母亲从地里下工回来了,见我坐在那里捂着屁股,感到奇怪,让我站起来。我给母亲说上树吃榆钱把裤子给挂扯了,母亲没有责怪我,让我脱下裤子,在油灯下用针线给缝了起来。

现在春天里的野菜很多,枸杞芽,蒲公英,念姐姐(音),灰条条,小蒜,榆钱,洋槐花都陆陆续续地粉墨登场了。邻居把各自采到的不同野菜互相赠送,就是为了调剂口味,图个稀罕,没有人会把白蒿当做贡品祭献祖宗了。

白蒿不仅是一味中药能清肝明目,还是廉洁的象征,据襄汾民间传说,民国时期汾城县长纪泽蒲廉政为民,被人称为“纪老汉”,任满临行时,分文不取,只裹汾城三毛沟茵陈一束。当地人言:“华夏茵陈哪里好?山西三毛沟里找。”

此三毛沟即今日襄汾十景之一“双龙湖”是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zz/6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