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艮卦的卦象是“?”,如倒扣的碗,从下往上数分别是一爻二爻为阴三爻为阳,三爻结合起来的属性是体阴而用阳,既像山,又像向上生长的势头,如人的结构,阳刚刚展露出头角,正如清明这个节令的华夏大部分地区植被的特点,刚刚接受北移太阳的赋能,开始了蓬勃的生机,随着大地的温度回升,太阳光照时间的延长,植被的生长之气逐步增长,表现为发芽拔节,生长壮大,直到暑热之前的成熟。
?荠菜春节前在土里就有了小苗,只是冬天的寒冷冻得它也是一身的紫黑,待到冬去春来的立春节气就可以看到中间泛绿的荠菜了,此时它就是人们餐桌上的咬春第一道菜——春卷。像荠菜一样深秋开始生长发芽的就是寒草,比如常见的麦类,蒿类,一个冬天都是“蜗居”的状态,生长很慢,待开春才开始快速的汲取太阳的能量,迅速变无形为有形,其性情嫩苗偏凉,壮苗偏升散,在中医里面最有特点的莫属茵陈。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嫩的茵陈就像艾一样被毛,多年生的宿根里冒出的小芽,细嫩柔软,气味清香,正如人体的肝脏一样生机勃勃,所以茵陈也罢,青蒿也罢,都跟肝经有关系,都具有升散的属性,不同的证阶段用不同药的气味,理解了自然也就理解了身体,治病也就更合“道”了。
?治病要遵循自然规律,养生更要道法自然,莫忘三因法则:因人因地因时。所有的养生中心就是要感受到自己身体与自然的同频,时刻让自己的感知力能够保持和自然的链接,对外就是和自然更多的亲近,动用身体所有的感知力去体察自然。对内能够做到的就是将心之欲念降低,若有隐藏,方能感受自然之寒暑变化,进而调整身体的行,有偏差及时通过食物药物的偏性进行调整,自然和身体就是和谐了。
?在植物界是阳长的同时而要顾及阴的储存,上面的长大需要强大根系的支持,简单的说就是“绿叶对根的情谊”,在这个阴阳相互眷恋的过程中,太阳能积累到了种子和木质之中,实现了动植物系统之间的能量传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工程!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演绎着“天文”的变化,而古人在数千年的观察中总结了出了天之大的传统文化观,在华夏的文化里可以体现出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痕迹,无论从饮食还是人际关系的沟通中,传统中处处体现着天为大的特点。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的老太太看见我吃饭的时候丢了一粒米,跟我说那是伤天,不能浪费粮食,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逢重大节日做好吃的一家团员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都要先念叨几句敬天的祝词,冬季麦子都是被寒冷冻着,匍匐在地面上,即使车压也不会死亡,而到了清明节气就不能去随便踩压了,因为拔节了,直接导致麦苗芯断掉造成不能接穗,造成减产,自然界中最大的“德”莫不是给予生长的机会和条件,剥夺就是“德”性的丧失。
?小时候父亲常讲鞭打荞麦头遭雷击的故事,这其中传递的就是以天为大的拜天思想。是啊,我们吃的东西哪个不是自然的产出?人工合成不出来任何的能量,人的所有的生产生活过程都是将能量逐步的消耗,能量的储存都是天地阴阳二气的作合,哪个不值得人去敬畏?所以敬天敬地文化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人际之间传播的各种习俗以及人们悟出的行为都是“人文”的组成部分。跟清明节令前后的上巳节,寒食节均是遵照自然规律的特点而逐步形成的维系健康的习俗。所有动物的行为背后都是围绕着生存繁衍进行,健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只有生命存在才能实现诸多的欲求,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教人的一直都是如何更好的活着,授人的是生的技能,是具有木性生长的东方文化,可谓是中国人之幸。
?祭祀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中华文化最原始有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在上面的已经谈及,其次就是祖先信仰,祭祀则是祖先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自从有了人就一直伴随着哲学的三个为什么: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归属是一个群体与个人关系的基础,在群体的关系里个人是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的,落单则意味着死亡,被抛弃也意味着死亡,所以死亡焦虑这种负性能量伴随着人的一生,当生存能力这种正性能量超过负性死亡担忧的时候就是一个积极的存活态。如何证明自己活着?吃得进,排得出,睡得好,听得见,看得到……尤其是最后一个词“得到”才是生命存活的根本,能量捕获才是存活之道啊。
?以上的存活在动物界普遍都是以这种模式生活下去的。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动物能感知到外在世界,但他却不能感知到感知本身,而人则不同,它不仅能感知到外在世界,他还能感知感知本身,动物可以看到外在世界,他看到的是自然的图像,而不是概念符号,他在看,但他不知道自己在看她,也不能去看自己的看,而人在看他,看到的则不是自然本身,他所看到的是概念或符号,而且人不仅在看,也知道自己在看,也能够去看自己的看,所以意识的功能就是意识主体能够把自身变成客体,也就是能够意识到意识,知道知道,看见看见。感觉很绕人,根本的核心就是人可以用精神来指导精神,用精神来指导行为,这或许就是祭祀文化的核心:我的先祖把一个家族对世界的认知和生存模式传递给了我,指导了我的存在,我不仅仅是我自己,更是整个家族的传承者,我身上担负的是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时候的我已经得到了升华,我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是为这个家族甚至民族而活着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就是这样凝聚来的。
?看看这场维持了三年的疫情,国外基本躺平了,而我们国内却一直还在坚持动态清零,尤其是三月份的上海,曾经我也以为中央会不会采取躺平的态度去面对,但是后来上层的发声否定了我的判断,如果实施躺平,在缺乏管控的情况下就是会发生专家们的预测情况:大批的低免疫群体会发生感染甚至死亡,那个时候的医疗资源的挤兑可就不是现在这个样了,要知道那个时候走掉的将是更多家庭的老弱人员,一个家族怕的就是青黄不接,精神意志还没有传承好,在丧失中如何去发展?真的很难。国家意志坚持动态清零既是保小家,又是可以让大家在关系中弱化死亡的焦虑,进而逐步接受传承好民族、家族、家庭的重任,这就是国家的担当!当我看到全国各个省份响应国家意志开始纷纷支援上海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年初支援武汉的情形,那个时候所有人的死亡焦虑水平远远高于现在的水平,确实也在诊疗中出现了很多的死亡,他们中有的是感染新冠死亡的,有的是劳累死亡的,无论哪种死亡,无论是群众还是抗疫人,他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曾是家庭的顶梁柱,当时的丧亲之痛只有至亲之人能够体味,而生活还要继续,伤痛需要告别,岁月匆匆,又有多少人能够继续负重前行?
?曾经的他们给了我们活着的人总结了血的教训,曾经的他们用了他们的身躯和精神帮助鼓舞和支持了更多人的健康,是他们的力量帮助了社会更多的人,他们活在了巨大的关系中,他们走后追授的功名就是国家对他们价值的认可,正是这种国家的精神力量让他们的亲人有着一份更好的活着的勇气,正是这种国家意志的加持,才让他们的后代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一个永远心中装着满满能量的民族,尤其是在我们遭受创伤和攻击的时候,我们的凝聚力将势不可挡!
?清明不仅仅是天气的清明,更多的是人气的清明,自然界的法则亘古不变,而人气的变化则需要更多的精神去维护,需要从文化人文层次更多的去普及人群的知晓率。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伟大的使者,其巨大的超能量能够帮助弱小的个体克服困难,亦能消除彼此之间的能量不对等,让个体的心归于平静,进而灵魂有归宿,我们的精神在哪里?祖先的坟墓,祖宗的宗祠,山河的道观,村外的土地庙,无论天地还是祖先都是我们的精神所在,在开展每个仪式礼俗的过程都是对我们的灵魂进行了重新的塑造,传统文化就是让我们每个个体都拥有着伟大的家国情怀。知死而后生,只有经历过了生命的痛苦历程,方能体验到存活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也是国家近十年来为什么注重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因。
?岁月静好,因为无数的先烈和祖先已经为我们负重先行,正如绿叶对根的情谊,我们要虚心的向曾经的“根”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感谢有你的付出,我们会铭记你们的期待更好的活着,让生命之树更加长青!在砥砺前行中愿祖国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安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