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名老中医验方集萃

白斑疯 http://m.39.net/pf/a_4680025.html

消化病专家龚琼模

治胃柿石方

苍术、附片各10克,蔻仁6克,厚朴10克,吴茱萸、高良姜各3克,肉桂6克(后下),山楂、槟榔各10克,枳实、法半夏、陈皮各6克。

每日1剂,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合,分2次服,每次服~毫升,服至胃柿石消失为度。

温散寒湿,消导痰阻。

胃柿石。

多年应用,疗效卓著。

清气解毒汤

生石膏30~60克(先煎20~30分钟),黄芩30克,大青叶、葛根、连翘各15克,板蓝根30克,徐长卿、青蒿各15克。

每日1~2剂,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清热泻火,解毒。

温热病。肺胃大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可用于上感,肺炎,急性传染病初期。

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善用仲景法治疗肝病的林鹤和

疏肝扶土为首务

乙肝以肝经气郁,肝气不舒者为多见。以其肝逆脾遏,气机不宣为主要病机,抓住肝郁气滞,木不条达,脾不健运,所致土滞木郁,肝脾不和的临床见证,而首选疏肝解郁法,方用四逆散加味:白芍、枳实、柴胡、川楝子、元胡、紫草、板蓝根、姜朴、云苓、炙甘草。在临床上以此方治疗本病往往取得满意疗效,但在患者口苦、肝区痛、食欲不振等症显著好转后,肝功能与转氨酶增高亦好转,表面抗原阴转后,当注意调养肝脾,上方加太子参、苡仁、山药、当归等,以收全功。

疏肝太过伤肝阴,清肝养阴法当循

疏肝解郁虽为治疗乙肝的常法,但若有疏忽,过用疏肝之品,或湿邪从热化,可致肝阴不足,故当循清肝养阴法,可选酸枣仁汤。因本证之心烦不得眠属阴虚内热,为肝热上扰神明所致。清代魏玉璜著《柳州医话》,便是在仲景酸枣仁汤制方基础上发展了肝肾阴虚的证治,所创之“一贯煎”,凡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所致胸脘胁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均可应用。在临床中所见本病之肝肾阴虚者不鲜。

例:患者,男,40岁,年3月26日就诊。自述于去年3月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己治愈,此次继患急性乙型肝炎,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病情急剧变化,4次查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RPHA 1:,肝功能麝浊18U,黄疽指数10U,锌浊18U,谷丙转氨酶由入院时U上升为U,肝下缘在肋下1.5cm。症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夜寐失眠,肝区灼痛,手足心热,口苦欲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脉弦细数,舌苔薄黄,舌质红。证属肝(阴)虚内热。查看全部病史资料,患者服药甚多,认为疏肝太过所致。遵仲景“夫肝之病,补用酸”,治以酸枣仁汤合一贯煎:酸枣仁30g,沙参10g,生地l0g,枸杞10g,麦冬10g,川楝子10g,白芍10g,知母10g,云苓10g,丹皮10g,板蓝根10g,石决明18g,生龙骨18g,甘草3g.。服药18剂,患者自觉疗效显著,查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转阴,RPHA 1:8,睡眠、食欲均恢复正常,治疗33天后,以补脾养肝法调治而愈。

乙肝黄疸湿热滞,清热解毒化浊邪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乃湿热毒邪阻滞中焦,致气机不宣,肝不疏泄,脾不健运。因此,在辨急性黄疽型“乙肝”过程中,必须清热解毒,疏肝醒脾化浊,方选茵陈篙汤合藿朴二陈汤。   患者,女,3岁,7年11月17日初诊。患儿1周前因发热咳嗽痰鸣3天伴神情呆滞、抽搐偶作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经治疗,热退,抽搐消失,但余症仍存,故请老师会诊。刻下症见神情痴呆,两目直视,行为迟钝,纳少恶心,大便干结,小便如常,舌苔白,指纹青紫。辨证属气滞痰凝,蒙闭心窍;治当健脾理气,化痰醒脑,调和心脾。处方:太子参lOg,石菖蒲4g,炙远志5g,丹参6g,郁金4g,陈皮3g,当归6g,白术lOg,茯苓lOg,生何首乌5g,山楂9g,甘草2g。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上方3剂药后,小儿神情自如,行动较前灵活,胃纳增加,二便如常。处方:太子参lOg,石菖蒲4g,炙远志5g,丹参6g,法半夏4g,陈皮3g,当归6g,白术lOg,茯苓lOg,浙贝母5g,山楂6g,神曲6g,甘草2g。3剂。三诊:小儿诸症如常,舌淡红,苔薄白。热病伤阴,予以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带药回家调养善后。

  按:患儿系温邪夹痰、湿、浊,逆传心包。心为君主之官,心失神明,气滞痰凝,蒙蔽心窍。小儿脾常不足,心常有余,为稚阴稚阳之体,脏气轻灵,调和心脾,阴平阳秘,功到自然成。

  月经不调

  患者,女,29岁,已婚,7年9月20日初诊。主诉:月经延后20天未至。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工作压力较大,急躁易怒,心烦失眠,随之月经常常逾期不至,曾经他医治疗,其效不显而来求治。现停经50天,精神疲乏,郁郁寡欢,心烦少寐,纳少口干,大便不爽;10天前B超提示:子宫偏小,子宫内膜厚O.2cm。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微数。此属肝郁血虚,虚火上扰。治宜疏肝调脾,佐以养血清热。方拟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6g,当归lOg,白芍lOg,白术lOg,茯苓lOg,牡丹皮7g,生地黄12g,酸枣仁12g,麦芽15g,何首乌lOg,薄荷6g,甘草3g。4剂,水煎服,日1剂。9月24日复诊,月经来潮但量少色淡,少腹胀满,睡眠好转,脉滑。治宜健脾柔肝,活血通经。守上方去生地、茯苓、薄荷;加川芎、王不留行、香附。嘱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予以3剂。三诊:药后经量增多,排出大量黯黑血块,近日月经已净,寐安纳增,舌淡红,脉细。以一贯煎加减调养善后。

  按: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七情久郁化火,肝失调达,脾失健运,阴血暗耗,则月经不至。以调和肝脾,和血养血为主要治则,水到渠成。

在方剂学中,和法虽然只是在和解剂中明确提出,但是仔细分析其他各类方剂都十分重视阴阳平衡、升降结合、散中有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表里同治等等,所以和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也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金匮名医胡杰峰血瘀腹痛(宫外孕)案

黄某某,女,35岁,教师,住院号,于年元月2日住院。患者停经40余天,间歇性左下腹部剧痛一天入院。检查:血压/80mmHg,心率76、次/分,体温37hC,发育中等,营养尚可,神清合作,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未扪及,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可扪及一鸭蛋大包块,质软,阴道后穹窿穿刺有不凝血液,超声波探及前后径3~5厘米大小包块,妊娠免疫试验两次阳性,诊断为“宫外孕”,不稳定型。诊其脉弦涩,舌偏紫,苔黄。辨证为少腹血瘀,治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下瘀血汤加味:酒炒川军12克,桃仁9克,鳖虫6克,香附12克,蜈蚣4条(去头足),川牛膝15克,甘草3克。

连服7剂,腹痛消失,妊娠免疫试验阴性,超声波未探及包块,原方除蜈蚣、川牛膝,加炮甲珠10克,全当归15克。4剂后,诸症消失,继以八珍汤善后。(江西中医药;3):44)

按语:本例宫外孕属不稳定型,因出血量不多,只用中药治疗。患者少腹部疼痛有包块,痛有定处,舌紫,均为少腹瘀血之征,此与本方原旨颇相吻合,故用本方加川牛膝、蜈蚣、香附等增强行气逐瘀之力而取效。

蓄血发狂案

刘某某,女,26岁,务农,81年11月16日入观察室治疗。患者素体壮实,产后三天恶露未行,随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而住院。西医诊断为“感染性精神病”,经多方治疗,虽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诊时,患者面红自赤,口唇干燥,似睡非睡,呼之不应,时而胡言乱语或语言不清,答非所问,大便一周未行,按其少腹,则蹇眉皱额,苔薄黄,舌质紫,脉涩有力。诊为败血停蓄,瘀浊攻心。治当活血逐瘀,佐以醒神开窍,用下瘀血汤加味:生川军15克(后下),桃仁12克,鳖虫10克,川连5克,石菖蒲10克,枣仁15克,生甘草6克。l剂,鼻饲。

药后下黑便两次,神志转清,自行拔去鼻饲管。知药已中病,原方生川军改酒制川军15克,加生地黄30克,水酒为引,连服3剂,恶露复行,神志已清。后改桃红四物汤数剂,并以天王补心丹善后,调治半月而愈。(江西中医药;(3):4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xw/8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