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经和伤寒论明辨阳明太阴之义

阳明太阴系统居中,为六节中之地部。河图中外两分,外者为天,中者为地,四时在外,土恒居中,同构于人身,贯穿生命气化结构之终始,经络脏腑概莫能外。此系统是运化水谷、化生后天精微的重要场所,“营之居也”。阳明太阴为人体解剖结构的一家,即胃家(胃、大小肠),气化结构上的两家,即阳明和太阴。阳明病、太阴病,皆是人体胃、大小肠等消化系统疾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前文已论,中医的脾是生命状态下胃肠系统功能活动后产生的一个神脏,脾无形而结构上依附于胃、大小肠。脾胃大小肠的根本之性属地、至阴之性,至阴乃死阴,得阳始动。地得天始行,地脏得天脏鼓动始运,脾胃大小肠得肝心肺肾的推动功能才启动,“五脏有六腑”是之谓也,此为脾胃论的根本。阳明太阴主受纳与运化,功能为“转味而入出”,六节中特点为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燥金降而湿土升。阳明之降本于心之损,故有泻心汤之制;太阴之升本于肾之真阳,故四逆辈为其主方。此外,阳明太阴的功能特点与肺联系密切,从四象异用到五行,肺主湿的功能特点异用于脾,而肺自身变为主燥;从五行到六节,肺主燥的功能特点再次异用到阳明(阳明燥金),而肺功能气化归于太阳之位同时为燥、湿之主。①阳明阳明,阳明太阴地部系统之外。三阴三阳之间,阳明为三阳之里,太阴为三阴之表;阳明太阴之间,阳明为太阴之表,太阴为阳明之里,“阳明太阴为表里,脾胃脉也。”(《太阴阳明论》)“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阳明太阴,通土气,居中。坤土“乃顺承天”,乾天健行,寰道周行,时乘六龙以御天,然亦需地之“德合无疆”来承接,《伤寒论》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经脉而言,太阳统经脉之全部而为外,阳明统经脉之全部为其所归,故治太阳病需观阳明之状况,太阳病见六腑不通而有结滞者,必加通腑之药太阳病才可解,此升降散中用大黄之义。“地势坤,以厚德载物。”土厚是脾胃的天然之德,土性本厚,故土病因于自身而病者少;其他四行、四脏的升降出入皆由乎土,故土病因于它而病者多。简而言之,土之病,本病者少、它病者多。其中,阳明病的特点:阳明为燥病,津液亏少之病,营阴不足温病之始病;外则为热而汗出,内多燥结;阳明中又可见湿热郁滞(茵陈蒿汤证),少阳阳明同降而并也。②太阴太阴,阳明太阴地部系统之内。太阴为三阴之表,又为阳明之里。太阴为三阴之篱笆,三阴病皆需破太阴才能内入,故为三阴之表。太阴在腹,证必以腹痛、腹泻、畏寒等为特点,阳明病则多在心下、胃脘,此为鉴别阳明病、太阴病位置不同的关键,位即性也。太阴病本治为理中汤,寒湿者宜服四逆辈,建中依桂枝汤类方。水液代谢障碍的三焦病(泻心汤为代表)同样可见呕、利、痞,然与太阴病性位不同、病机不同、治疗不同,泻心汤之呕、利、痞为三焦郁热之病,舌质必红,脉寸关濡滑而浮;太阴之呕、利、痞为寒湿之病,舌质必淡暗,脉右关虚濡,左右必兼见弦或紧脉。太阴又为阳明之里,太阴阳明互为出入之道路。如脾家实则出阳明,以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对待等;阳明寒湿则入太阴,其病在太阴中求之,如阳明病篇“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太阴主湿,天之湿在肺,地之湿在脾,湿之主本在肺,故水湿、痰饮、水气之病,其治多在太阳病篇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xw/12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