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松毛艾,通利湿热、治诸黄.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甲基茵陈色原酮均有利胆作用,茵陈煎剂有护肝作用,还降压降脂,具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曰∶甲子季春,经山阴道中,远瞩篱落间,宛若绿气蒸出,就之丛生似藻,纤柔青整,讯之土人,即茵陈蒿也。始释“蒿凄怆,沐醯青陈之丝”之义。藏器谓其因旧苗而发,因名茵陈。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陈者,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虽与蘩萧蔚莪,至秋老成,同为蒿属,不若此芳香宣发之能因陈致新耳。寒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霉成黄,此陈也。茵陈宣发发陈,外入之邪外出,陈去而新生矣。轻身面悦白者,久服则新新非故。益气者,即益新新宣发之气耳。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
茵陈是常见的中药,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常采嫩苗做菜,老的药用是茵陈蒿。还可用茵陈制作茵陈红枣茶、茵陈陈皮茶、茵陈小米莲子粥、茵陈茯苓鸭肉汤,养护身体。
点击阅读原文,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早期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