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
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金钱草)用于经麻醉的实验犬,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不仅使胆汁流量增加,还使胆汁内固形物含量明显降低。可见,茵陈确实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利胆药,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或尿少色黄等证。
传统药用茵陈正品
滨蒿、茵陈蒿
陶弘景谓:“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古人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严冬来临时,茵陈的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依然存活。翌年开春,前一年枯萎了的地上部分会重新萌发新芽。陈藏器《本草拾遗》因此释名道:“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综合“似蓬蒿而叶紧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等特征,结合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茵陈图,可以确证,古代本草中的茵陈就是今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
近世,本草学家经考证,认为《名医别录》所称“生太山及丘陵坂(坡)岸上”、韩保昇所称“叶似青蒿而背白”(指幼苗)的茵陈,即今之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而陶弘景所称“经冬不死,至春又生”者,虽未指明出产地区,但显然为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所以,现时全国各地通作药用的滨蒿和茵陈蒿都属于传统药用茵陈的正品。据此可谓,茵陈自古至今的药用品种是一致的。
滨蒿又称猪毛蒿,为一二年生至多年生草本;茵陈蒿又称猴子毛、羊毛茵陈、牛尾茵陈,为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
它们的植物性状稍有不同。滨蒿的根纺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茵陈蒿根分枝,常斜生。滨蒿的茎常单一;茵陈蒿茎常数个丛生。滨蒿瘦果小;茵陈蒿瘦果较滨蒿的稍大。滨蒿花期8~9月,果期9~10月;茵陈蒿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滨蒿生于沟边、山坡、砂砾地或盐碱地,广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茵陈蒿生于海滩和沿海河边沙土或壤土上,少数出现于近海地区的山坡上,分布于我国东部与南部沿海省区,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
滨蒿和茵陈蒿经加工整理后的药材,商品统称绵茵陈。它们的生药性状极为相似,肉眼难以区分。利用显微鉴别能将两者分别。
滨蒿和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如把它们统统列出来,篇幅一定很大,成分的名称很专业,读者也很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那就简单一点说吧。在滨蒿和茵陈蒿的化学成分中,具有利胆作用的成分竟不下七八种。它们中有的存在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有的存在于植物生长的幼苗阶段,有的存在于植物的花果期,有的开始时含量较低,随着植物的生长,其含量越来越高,有的则方向相反,所有的这些有效成分都是茵陈利胆作用重要的物质基础。
现代药理实验的结果表明,茵陈除了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和退黄外,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皮肤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茵陈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及利尿的功能。
茵陈食蔬
用作食疗方法多
茵陈除了药用外,自古就有食用的习惯。李时珍曰:“茵陈昔人多莳为蔬。”又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说明茵陈确实可以作菜蔬食用或用于食疗。杜甫有诗云:“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洪舜俞《老圃赋》则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酒糟紫姜,醋拌茵陈青苗……怎么样,勾起您食欲了吧?由此想见,古人春采茵陈幼苗入药也许就同茵陈食蔬的习俗有关。
茵陈食用的方法很多。从实用、简便两者求之,今采撷两则,以飨读者。
凉拌茵陈
新鲜茵陈蒿嫩茎叶克,白糖、麻油各适量。将茵陈去杂后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等病证。
茵陈蜂蜜茶
鲜茵陈蒿10克(如无鲜品,可用干茵陈蒿5克代之),蜂蜜适量。将茵陈去杂洗净后,用冷开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冷开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饮服。此法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白癜风原因北京能治白癜风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