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景某,女,67岁,主诉:发现贲门占位18月余,恶心10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食量下降,偶有剑突下疼痛,未予重视。年12月25医院,查腹部增强CT提示肝多发占位。PET-CI示:“1.贲门处胃壁增厚,代谢增高,不除外恶性病变;2.肝内多发代谢增高的低密度结节影,转移可能;3.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有轻度代谢活性的结节,转移可能。”年1月4查胃镜考虑贲门占位、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伴溃疡。活检病理贲门小弯食管侧腺癌。年1月至年7月行白蛋白紫杉醇+奥沙利铂+赫赛汀,患者病情稳定。年3月给予维迪西妥单抗化疗,后患者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停药。年5月12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伴有腹胀,食欲减退,为求进一步治疗而住院。现症见:目睛黄染,右侧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口干口苦,无呕吐,食欲差,大便正常,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辅助检查示肝功能示总胆红
素:43.2umol/L,直接胆红素:14.7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7.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4.2U/L。
中医诊断:胃积少阳阳明合病。
西医诊断:1.食管胃连接部腺癌(Her2扩增)cTxNxM1V期肝转移双肺转移肝胃间隙淋巴结转移2.高血压3.高脂血症4.慢性萎缩性胃炎5.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治则以清肝利胆,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如下:
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2g,党参15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0g、生石膏20g、栀子12g、茵陈30g、大黄3g。水煎服,每天1剂,共7剂,煎至ml,日2次口服。
二诊,服上方药后,患者恶心、呕吐消失,口干口苦减轻,纳眠差,小便黄症状明显减轻,舌红苔薄黄腻,脉弦。复查肝功能示:肝功能示总胆红素:22.4umol/L,直接胆红素:7.4u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7.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4.2U/L。守上方水煎服,每天1剂,共7剂,口服。
按语: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恶性肿瘤,因肝脏70%~80%的血供来自胃肠道的门静脉,且为胃的临近器官,所以晚期胃癌常见肝脏转移[19]。肝转移后常常因为肝功能损伤表现为黄疸等症状。中医经典著作虽然没有针对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但中医治疗疾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而早在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就有专篇论述黄疸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其中所记载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的应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与本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黄疸、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颇为相似[20]。本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不利,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两方合用则可达到益气扶正、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之功效,与恶性肿瘤久病耗伤正气、湿热蕴结中焦之病机相符,同时患者口干为石膏药证,故加石膏达到药证相符,因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