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为止,讲诉清代之后中国的白酒文化的资料很少,很多人都比较倾向于通过文献和文物来找寻酒文化的根据,很多理论都还停留在酒的礼仪、习俗、酒令以及酒的传说方面。因为酒的礼仪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到了清代的时候已经趋近于成熟了,所以研究酒的礼仪文化在清代之后就已经停止了,在本篇文章中,大家可以一起,遵循历史的记载,跟老酒圈小编一起领略中国的酒文化和魅力。
在中国酒文化史中,近现代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酒史充满求索、苦难、奋斗与革新,对每位国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与古代酒文化相比,不仅与我们更加息息相关,更加是我们文化记忆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期以及白酒在八九十年代的酒文化。
民国时期的酒产区
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酒品类主要有黄酒、白酒、露酒、药酒等,这些酒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的酒品是排在前面的一位的,紧接着是浙江、广东。这些地区的酒分布格局差不多都是传承了清代时期的名酒地位,那时候的江浙地区的酒品地位就像如今的川贵白酒产区一样,是中国酒行业的核心区域。在民国时期,我们国家的酿造工艺就已经很成熟了,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名酒的地方,而一些仿造名酒口感的酒品也随之而来,汾酒那时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酿制,就是一个好的例子。那时候的白酒产区有汾阳、凤翔、洋河、泸州以及茅台地区,此外还有牛庄、天津以及山东都是那时候的白酒产区。
民国时期的酒产区
民国时期中国的主要酒种以黄酒、白酒、露酒、药酒等酒种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位列奖牌总数第一位,其次是浙江、广东。这种名酒分布格局还基本延续了清代名酒中心的地位,可以说民国时候的江浙地区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川贵地区,是中国酒业的核心区域。民国时期,我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已然成熟,全国各地涌现出各大名酒的产地,而不少仿名酒口感的工艺也随之传播——汾酒此时在全国多处均有酿制,便是最好例证。当时白酒著名产区主要有汾阳地区、凤翔地区、洋河地区、泸州地区以及茅台地区。此外,还有牛庄地区、天津地区以及山东地区。
南北差异里的酒种差别
彼时,高粱被普遍认为是酿酒的上佳选择,由于酿酒粮食与食用粮食没有过大冲突,政府也便逐渐放宽限制,开始鼓励和支持酿酒业的发展。此时中国白酒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南北方分支:白酒产量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北方流行高粱酿制的烧酒,南方流行稻谷酿的黄酒。
前店后坊的特色作坊
该时期的酒坊都是私人作坊,俗称烧锅、烧房、糟户;这些作坊生产规模小、自产自销、通常是前店后坊;为方便交通,它们往往位于交通要道和商业繁荣的地方。许多名酒的老窖池如今都还保留了这种坐落格局和特色。如泸州老窖的清代作坊大多位于泸州城临长沱两江的岸道、五粮液的多个老糟坊也均位于水陆交通辐辏之地。
那还是酒厂还不是酒厂,叫酒坊,俗称烧锅、烧房、糟户;这些作坊的规模小、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一般都是前门的店铺后面就是酒坊,一般集中在交通要道的地方,很多名酒企业的老窖也都还保留着以前的格局和特色,比如如今泸州老窖和五粮液的酒窖都是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争奇斗艳的特色美酒
为了能稳固自己的位置,很多酒坊也酿造出特色的美酒,所以市场上的酒品牌也比较多。那时候的白酒可以说是与露酒、药酒、黄酒不分伯仲的。从民国时期参加博览会的获奖名单来看,白酒的获奖数量很少,不到酒总数的20%。因为那时候人们觉得酿酒就是浪费粮食,所以酿造白酒一般都选择高粱、谷子等杂粮。白酒的品名除汾酒、回沙茅酒、白燃酒还具有一定的识别性以外,其他的统一以烧酒、高粱烧、白酒、糟烧等冠名。
相比白酒名称的单一,除了白酒以外的名称有:白玫瑰酒、甘露酒、紫美露酒、济美露酒、竹丝汁酒、金波酒、卫生蜜酒、豆蔻露酒、荔枝酒、葵花酒、首乌元参半夏野白术天门冬五加皮酒、舒气佛手酒、虎骨木瓜酒、铁精牛肉酒、百岁酒、碧绿酒。在获奖的一百余种酒中,这些黄酒、露酒和药酒品类,名称各异。
不得不提一款玫瑰露酒
明清之际,玫瑰露开始陆续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著作和记载中,比如生活于乾嘉时期的成倬云在《多岁堂诗集》中就曾说,北京当时盛行玫瑰露酒,口味非常好,深受人们的欢迎。最著名的莫如《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芳官两次送给五儿玫瑰露,令她“爱的什么似的”。
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七回中也有“玫瑰露”的出场:
伙计这才说:“大师父要什么酒菜?”和尚说:“你们有什么酒?”伙计说:“有白干、陈绍、玫瑰露、五加皮、状元红、茵陈莲花、日荷叶青、人参露。”和尚说:“给我来两壶梅花鹿罢。”伙计说:“没有梅花鹿,是玫瑰露。”
这段店小二与大和尚的对话很有趣。可能因为双方用的都是方言,咬字不清,以至于大和尚将“玫瑰露”当成了“梅花鹿”,一字之差,差之万里。
玫瑰酒大行其道,成为宴饮“爆款”,当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洋务运动以后,伴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南北贸易更加便利,上好佳酿不再藏于巷子深处,竟逐走向全国各地。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口感选择上,南方人一直偏爱低度米酒,这或许与江南温软细腻的文化底色有关,再加上西洋文化的渲染,人们对酒类的选择日趋多元化。这时候,北方一些产酒盛地,如山西、天津、河北等地,所产的各类五加皮、竹叶青、玫瑰露等,一则因其度数较低,入口甜爽,二则色泽缤纷,颇能与洋酒媲美,便在南方市场上大为叫座,尤其是沪杭一代,人们青睐玫瑰酒,或馈赠,或对饮,几成一种时髦的象征。当时,玫瑰酒被形容为“色媚如梅,清香凝玉,色露四射,芳蕴不绝”,一款由屯溪陈漱芳酱园酒坊所产的白玫瑰酒标上赫然写道:“宴客之上珍,送礼之佳品”,可见当时这类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有人或许会说,所谓“色媚如梅,清香凝玉,色露四射,芳蕴不绝”、“宴客之上珍,送礼之佳品”之类,不过是酒商尽极本能的营销术,从中并不能看出当时人们对玫瑰酒的喜好程度。如果这样想,便大错特错了。整个民国时代,玫瑰酒不仅仅停留在宴饮送礼等日常生活情境中,还以极大的曝光度进入了文学史范畴。
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就这样写道:
只有汉奸们兴高采烈的去买东西,送礼,小官们送礼给大官,大官们送给日本人。这是巴结上司的好机会。同时,在他们为上司拣选肥大的螃蟹、马牙葡萄,与玫瑰露酒的时候,他们也感到一些骄傲——别人已快饿死,而他们还能照常过节。
又如在年8月4日《申报》刊出的一篇题为《舟中人语》的社会小说中,同坐一船的工商界人士和青年人设席对饮的,正是“玫瑰酒”。再如年的一则笑话中,玫瑰酒也一脸懵懂的躺了枪:
儿问父曰:玫瑰酒是何物制成?父曰:系玫瑰花制成。儿曰:白兰花只一铜元一朵,因何白兰地酒要卖三只洋一瓶?
民国人笑点低,今人则不然,多半会以为这是“冷段子”,但玫瑰酒出现在笑话中,却足以说明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普及度,这情景,和今天我们喝酒只认茅台、五粮液的观念相比,真是天大的反差。那个年月,佳朋诗吕,痛饮玫瑰酒,大概才是真正的民国范儿。
更加能证明玫瑰酒深受民国消费者青睐的,是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这次全世界名优产品交流展会上,来自中国的各类产品大受欢迎,据当时亲历和组织过展会的有关学者统计,当时中国政府及各省参展的商品约十万余种,酒类尤其繁多。在最终的评选中,仅酒类一项,中国酒拿到各等奖章53个,其中以玫瑰酒为最多,如嘉定黄晖吉的白玫瑰酒、安庆张立达红玫瑰酒、安徽胡广源白玫瑰酒(获丁等金牌奖章)、江苏长客春白玫瑰酒、江苏宝山县万盛号白玫瑰酒、吴县王济美玫瑰酒、上海王黄裕号白玫瑰酒、江阴柳致和玫瑰酒、太仓万金裕玫瑰酒、无锡兹发祥白玫瑰酒、江苏泰兴泰昌号红玫瑰酒(获戊等银牌奖章)等,这足以说明玫瑰酒在当时风行的程度。此外,不难发现,获奖的玫瑰酒产地大多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的经济圈内,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长江以南居民对玫瑰酒的偏好以及配制此类果酒技术之优良。
中国是酿酒大国,自夏商以降,名酒迭出,不知几多,大体而言,则有白酒、黄酒、药酒、果酒之属,玫瑰酒便是果酒中的一个小品种。根据一些酒史文献记载,玫瑰酒早在唐代就已经风行于世,那时候,丝绸之路十分发达,中亚的花卉蒸馏技术传至中国,以蔷薇等为原材料的“花露水”便应运而生了,这大约是玫瑰酒的祖先。因为这一缘故,后世的玫瑰酒,大多被称为“玫瑰露”。想想,这真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之前,很多酒坊都不关心酒品的设计。就像茅台吧,在清代的时候的酒瓶体积很大,质量又不而且携带不方便。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将酒运到外地去,才设计了黄色陶制酒瓶,而这种酒瓶则一直沿用到建国后茅台酒厂成立。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老酒圈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