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公元年,被贬谪至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接到了好友滕子京的盛邀——为他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此时的范仲淹既是政坛名流,又是文坛领袖,早已名满天下。
因为先前推行的庆历新政失利,范仲淹深感宦海沉浮怅然失意,于是在当年的九月十五夜,一挥而就写就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两岁丧父,母亲带他改嫁异乡;少年时发奋苦读终于科举及第,从政后秉公直言屡遭谗言,以文弱之身戍边西北;接着辗转数地,最后逝于上任途中。
即便是面对这样颠沛曲折的人生,范仲淹的心境依然淡定而从容。这种心境被他倾注于文字里,便是《岳阳楼记》的思想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从来都是喜而不言,苦而不语。他们不会因得意而欣然忘形,更不会因失意而自怨自艾。
一、喜而不言,源自内心的自信
去年的微博上出现这样一则新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一位兰女士在聚会后,加入了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