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谷瘅非谷瘅,不能用茵陈五苓散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第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脉迟为寒,脉数为热,阳明病见迟脉,应该是阳明中寒证,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不饱的时候,体内气机是可以自由流通的,吃饱以后就会影响胃气的流通,再加上胃阳虚衰,不能腐谷,消化不了,所以不敢吃饱。吃饱之后,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浊气上冲心则微烦,浊气上冲头则头眩。头眩与目眩都有视物旋转,但目眩闭目则止,头眩闭目不止。饱则气滞,津液不能四布则生湿,湿壅于下则小便难。“此欲作谷瘅”,康平本作小字旁注。《金匮要略》:“风寒相摶,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国医大师王琦认为谷瘅就是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谷瘅是黄疸不错,但谷瘅胃阳不足,食谷不化,所以才会“食谷即眩”,一定是阴黄。阳黄是内热,热则消谷,能食的才是阳黄。阳明中寒,小便难若不治,时间久了会导致寒湿发黄。仲师没有出方,后世医家大多以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治之。据伤寒大家曹颖甫先生所述,“予亡友丁甘仁先生遇此证每用茵陈蒿汤加附子,曾于治金子久病见之”。很多人不敢用茵陈,以为是寒凉之物,其实不然,《神农本草经》:“茵陈,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茵陈是平性的,本无寒热属性,配伍寒性药物则治寒,配伍热性药物则治热。对历代大医家的观点,我斗胆发表些不同意见,“欲作谷瘅”与“欲作固瘕”一样,不是谷瘅,不是固瘕,而是这些病的前兆。所以大家治“谷瘅”是不对的,因为还没有出现寒湿发黄,从欲作到发病,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当下急需治疗的不是谷瘅,而是“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的阳明中寒证,我认为可以用理中汤加茯苓治之。“虽下之,腹满如故”,如果攻下,胃气更虚,腹满暂减,顷刻如故。一般而言,太阴病的腹满是虚满,不能攻,阳明病的腹满是实满,可以攻之。但本条例外,因为本条是“胃中虚冷”的中寒证。而攻下这种误治,即使是古人也不可避免,参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有注家从谷瘅入手,认为茵陈五苓散等利小便的处方也是下法,个人认为值得商榷。本条不是谷瘅,而是“欲作谷瘅”,医生是因为误认“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难”等证为阳明热证,才选择了攻下之法。别说普通医生,就是伤寒大家成无己,也认为本证是热证,只不过热未成实,下之过早。针对“虽下之,腹满如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补救之。“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康平本作小字注解。这一切都是因为“脉迟”的缘故,虽然阳明病有“里热实”的特点,但还是要“病脉证并治”,脉证合参,要从脉迟上悟出胃中虚冷的病机。本条与条互为发挥,食难用饱与不能食,都是中寒不能腐熟水谷。小便难与小便不利,都是膀胱气化不利,只是小便难的津液更虚。不同之处在于本条阳在上焦,故饱则微烦、头眩,病“欲作谷瘅”而不病“手足濈然汗出”。条是阳在四肢,故手足濈然汗出,病“欲作固瘕”而不病“微烦、头眩”。虽然二条的病机都是中寒胃中冷,但本条胃中阳气稍多,故食难用饱而非不能食,并且可以出现“微烦”。第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课前思考:1.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那是通过什么定为阳明病的呢?2.以何方治疗“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一得斋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zz/8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