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药保健

组方:党参12至18g,白术12至18g,茯苓12至18g,炙甘草12至18g,当归12至18g,川芎12至18g,赤芍12至18g,白芍12至18g,黄芪12至18g,豨莶草12至18g,威灵仙12至18g,海桐皮12至18g,蕲蛇12g,穿山甲12g,炙川乌(先煎)6g,炙草乌(先煎)6g,甘草30g。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气血亏虚、寒湿阻络型,症见中、小关节疼痛、变形、僵硬,头晕眼花,疲乏无力,心悸气短,舌质胖淡润,苔白厚腻,脉细涩。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其中炙川乌、炙草乌先煎半小时后下诸药,再煎。治消止渴汤:生地黄、怀山药各30克,天花粉、霍石斛、肥知母各20克,北沙参、麦门冬各15克,福泽泻12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功能滋阴清热、生津止渴,主治糖尿病(证属脾阴不足)。若饥渴甚者,加生石膏、黄连;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阴损及阳者,加附片、肉桂。补肾美食——沙参猪肚汤原料:取北沙参25克,鲜山药克,猪肚克,食盐、胡椒粉少许。做法:将猪肚洗净汆烫,切成大块;山药削皮、洗净、切块。将北沙参、猪肚放入锅中,煮沸后再转小火炖30分钟,加入山药,再续炖煮30分钟,煮熟后加盐、胡椒粉调味即可食用。生姜这样搭配有妙用,好处不请自来!1、生姜+葛根——解酒驱寒。2、生姜+枸杞——滋补气血。3、生姜+薏仁——祛湿减肥。4、生姜+红枣——排毒养颜。5、生姜+白芷——驱寒燥湿。一代大师南怀瑾先生,根据一生所学,将生姜与艾草、桂圆、花椒、陈皮、白芷,碾成细粉,加上香油,碎制成丸子,睡前贴在肚脐和脚底,3大好处不请自来!1、减掉,水桶腰,大肚腩。2、安神,减眼袋,促睡眠。3、减肥,瘦肚子,去痰湿。花生、藜麦、紫米、黄豆、黑豆、红豆、绿豆各一份,用清水浸泡一夜,放入豆浆机中煮成豆浆,再加上2~3勺的即食燕麦片即可。走出“长寿步”,记住3个字想要走出“长寿步”,必须谨记“稳、准、狠”三个字。◎稳:每迈一步都要十分稳当,不要左摇右晃;◎准:脚尖向前,不要外八或内扣;◎狠:腿迈出去以后,用核心力量往前走。

吃不好、排不爽、睡不香…可能有浊毒长寿有三道坎:吃不好、排不爽、睡不香,三个代茶饮方,可以帮助大家顺利迈过长寿的这三道坎!

影响长寿的三道坎,其实都跟体内有浊毒相关,浊毒就是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天之浊毒,如空气的污染、光辐射、噪音、病毒;地之浊毒,如污染的土壤、海洋、食物、水等;人之浊毒,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

浊毒在胃,导致吃不好;浊毒在肠,导致排不爽;浊毒扰心,导致睡不香。李老将教大家对应的调理方法,把浊毒排出去,让身体内环境变洁净,自然就能长寿了。

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浊毒瘀结在胃,就会出现不想吃、不敢吃、不能吃。

不想吃:没有食欲,看见什么都不想吃,也不觉得饿

不敢吃:一吃胃不是疼就是胀

不能吃:特别是食管癌、胃癌晚期,吃不下去、恶心呕吐

时间长了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得各种疾病。比如现场两位患者,都有胃癌前病变,几近崩溃!

胃中有浊毒的表现:胃痞、胃胀,胃痛、嗳气(呕吐)、泛酸、烧心、纳呆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会完全出现以上7种症状,有些人只出现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或者完全没有表现。

祛除胃中浊毒的方法

茵陈、黄连、广藿香、砂仁、白术、枳实、白花蛇舌草、当归、延胡索、全蝎

藿蒲健胃茶

藿香3g、蒲公英3g、陈皮3g、茵陈3g

脾胃虚寒怕冷的不要喝。

藿香、蒲公英清热、化湿、解毒,陈皮理气和胃,茵陈清浊毒。这个茶饮方能化肝胆脾胃的浊毒、和胃,适合还没有癌前病变,但有上述胃部不适症状的人喝,能预防浊毒内瘀的胃病。

浊毒在肠,可以导致肠的功能紊乱,大便无力、大便秘结,让人排便不爽利。您不要小看便秘,它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长期的不排便还可能导致结肠癌。

肠中有浊毒的表现:腹疼、腹胀、肠鸣、便溏、便秘、便粘腻、便血

祛除肠中浊毒的方法

黄芪、生白术、当归、麻子仁、肉苁蓉、生地、槟榔

决明山海茶

草决明9g、生山楂6g、海藻(药用)3g

舌红少苔、五心烦热等阴虚型便秘者少用。

草决明平肝泄泻解毒、通便,生山楂和海藻都有通便的作用,这是一个清宫秘方,润肠通便的效果好,还很安全。适合浊毒在肠,有便秘、大便黏滞的人喝。

精神刺激、焦虑、抑郁、恐惧、急躁等精神情绪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的气血紊乱,心气虚、心血虚,最后导致睡不好。

浊毒扰心的表现:睡不着、睡眠浅、易惊醒、夜梦多、说梦话、梦游症、夜磨牙

祛除扰心之浊毒的方法

石菖蒲、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栀子、淡豆豉、丹参、黄连、生龙骨、琥珀

莲子丹花茶

丹参9g、莲子芯6g、合欢花3g

丹参活血安神,莲子心清心火安神,合欢花疏肝安神,这三味药合起来作为代茶饮,可以养心安神,基本没有禁忌人群。

中药不会一喝就让你睡着,而是慢慢调理心神,心神的功能正常了就能睡得香了。

二十四节气

秋季养生正当时

谚语说道:“立秋之日凉风至”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但“秋老虎”依旧会发威,因此高温天气还是会伴随我们一阵子。

秋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延年益寿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交接节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一定要把体内的阴气保养好。夏秋交替之际,早晚温差大,很多疾病会“乘虚而入”,因此,针对气候特点,我们既要防暑又要御寒。

日常起居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后,人们在日常起居方面应遵循“收敛”的原则。

初秋之际,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由于在夏季人体能量消耗过多,身体易出现疲软、困乏等状态,故此时应合理安排睡眠,开始“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已起,但天气变化,白天炎热,夜间寒凉,故此节气加强夜间睡眠,借以补充夏日睡眠的不足,此乃“养收之道”。

古人很早以前就提出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到了秋季,人们可以适当减少性生活次数,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以养神气。阴精不足之人,也可借秋冬收藏之性涵养阴精,保精虽是冬季摄生的要领,实则入秋便开始起步。

情志调护

刚从炎热的夏季走到秋季,此时的天气免不了“秋老虎”的余温,使得人们心情烦躁。我国古人养生时很重视心情宁静的作用,入秋之际,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遇事应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现代人习惯熬夜,社交应酬过多,娱乐过多,神气外放,入秋后要注意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否则会影响肺气,进而影响冬季养藏的力量。

秋季食补

1、秋季为适宜进补的季节,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2、秋燥时节,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3、肺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养肺食物,如银耳、甘蔗、梨、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等。

中医食疗方

大家都知道秋季需要进补,加上天气多变,本文搜集整理了一些中医药膳,大家根据需求选择,常吃可以帮助我们安然度过秋天。

1、雪梨银耳红枣莲子汤

材料:雪梨1个、银耳30g、莲子20g、红枣5枚

做法:雪梨去皮切成块,银耳一朵、莲子若干和红枣10余粒泡发洗净。雪梨、银耳、红枣、莲子和冰糖适量放入锅中,加足量清水(水量大约是所有食材的2-3倍),大火炖开后转小火1小时煮至粘稠出胶即可。

功效:具有润肺镇咳、帮助消化、健脾滋阴的良好功效。

2、猪肚白术汤

材料:猪肚1只,白术60克,姜45克,胡椒15克,盐适量。

做法:将猪肚洗净,去油脂,过水焯一遍,晾干水后备用。将白术、姜片放入猪肚内,缝合猪肚,猪肚外以针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时,放入盐调味。捞出猪肚切块吃,喝汤。

功效:有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效,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的人。

保健小妙招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肺气,故立秋养生应遵循“秋冬养阴”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穴位——天突穴。

天突穴与肺部关系密切,外通气窍,是气息出入的要塞。按摩此穴,对祛除肺邪、润肺益气有重要作用。

取穴时采用仰卧位,天突穴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凹陷处即是。可以食指指腹按压天突穴2-3分钟,以感觉舒适为宜。

防病提醒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初秋时节,气温尚高,大家难免仍穿衣清凉,但是对于“秋冻”,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尤其对于女性来说,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很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经期女性尤其要加以重视。正处于中伏时期,固然有“秋老虎”的余威,但也是一段难得的排除寒湿的时机,大家注意少吃或不吃凉食、冷食,可以在此时利用三伏贴作用于经络穴位提升体内的阳气,包括一些虚寒的妇科病也可以利用此时进行“冬病夏治”的治疗,如痛经与慢性盆腔炎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xw/9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