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热就爱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动一身汗,让人浑身难受。
其实,汗腺是人体自带的“空调”,是人体最天然的保养品,到了夏天出汗少的话,感冒、皮肤病、失眠就会找上门,心脏病发病率更是成倍涨,出一身健康汗对健康有益无害。
但汗也是人体的晴雨表,有些异常出汗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
怎样才算异常出汗?
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比如,同等条件下,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而你却满头大汗,就说明有可能出汗异常,如果坐着不动都大汗淋漓,那无疑也是异常出汗了。
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头部汗多
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感觉上腹部胀满、口渴,多为积食。
若头汗过多且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欲呕、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多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
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儿童头汗过多属正常现象。
建议:根据不同症状分别论治。积食者: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来缓解,严重的也可以吃一点加味保和丸等助消化的中成药。湿热重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通畅二便,健脾祛湿。气虚者:睡眠充足,多吃温补食物,如大枣、牛肉、山药、蜂蜜、茯苓。颈部汗多
颈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与内分泌不调有关,也和体内湿热有一定关系,由于湿性黏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往往表现为上半身或颈部以上出汗。
建议: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可多吃如芝麻、糯米等食物。少吃辛辣、煎、炸、爆、烤食品,荔枝、芒果等水果也尽可能不吃,多吃蔬菜、高蛋白类食物。方便的话,医院检查一下激素指数。腋下汗多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如女孩腋下出汗多,可能是气虚,时常还会伴有气短、乏力、眩晕的感觉。
如果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可能是平时的饮食过重,比如说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气虚的女士建议在夏天不要做大量的运动,以静慢运动为主,多吃补气的山药。预防腋下异味,饮食清淡是关键,尽量不吃或少吃味道过重、煎炸、烧烤、辛辣的食物,养成多菜少肉的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胸口汗多
多见于脑力工作者,这类人群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等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心脾虚损所致。
建议: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胸口多汗的症状就会逐渐缓解。手脚心汗多
手心和脚心爱出汗,说明湿热重。湿热重的人平时还会大便黏腻、嘴巴干苦爱喝水。这种情况既要去热,又要除湿健脾。
建议:
多吃清热解暑、除湿健脾的食物,如苦瓜、苦苣等苦味食物,还有黄瓜、西瓜、冬瓜等瓜类,薏米、山药、香菇等健脾食物。
全身出汗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建议: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睡着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建议: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背部汗多
背上总是湿漉漉的人,可能是阴阳两虚,他们既怕热又怕冷。
建议:
这部分人要平衡阴阳,就要养阴和温阳同时进行。每天按摩位于腰两侧的肾俞穴有助于滋肾养阴,而温阳讲究温补,常吃点红枣、桂圆、黑木耳等食物。
半身出汗
“半身汗”指的是身体一边出汗,另一边不出汗,常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
临床上发现,这种出汗方式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中风前期可能会出现实际上,出汗的一边身体是正常的,反而不出汗的一边身体才有问题。
建议:
及时就医检查。
汗液气味异常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异味。
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这种情况除了要注意清淡饮食,还可用菊花、茵陈等泡水代茶饮。
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
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出汗有度,排湿祛寒
夏天人体能够自然出汗,这样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出汗是一种有效的排毒的方式,人体每天分泌出大量代谢物,各种毒素随之产生,体内毒素大量堆积,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多出汗可以排除体内的多余毒素和水分,还有助于皮肤代谢,拒绝湿气的烦恼。
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寒湿是人体万病之源!在中医看来,许多疾病都由“寒”引起。现代人无节制地熬夜、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都是引起寒邪入侵的重要因素。
而且,寒邪容易与湿邪和风邪结伴,形成风寒与寒湿。中医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意为寒湿更伤身体,如风湿性关节痛的主要祸因就是寒湿。
1“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
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
2“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寒湿气容易从5个主要通道进入我们的身体:
1前胸的“膻中穴”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2肩颈部的“大椎穴”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
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4腰部的“命门穴”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5脚底的“涌泉穴”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
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虚";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中医讲:虚则补,寒者热之。
为避免风寒,请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
最简单的方法:晚上泡脚祛寒湿、补肾补血、通经络
脚是阴血的大本营,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
1、晚上泡脚为什么能补血?
血虚、血淤导致手脚冰凉、舌质黯淡、脸上有斑、心脏发紧、憋闷、喘不过气,晚上泡脚可以活血化淤;
泡脚还能疏通肾、肝、脾三条阴经,方法就是在热水中放红花(味辛,性温,归肝经和心包经,能破血、行血、和血、调血)。
2、泡脚的窍门
春天泡脚,开阳固脱;
夏天泡脚,祛湿除热;
秋天泡脚,清肠润肺;
冬天泡脚,丹田暖和。
便秘→水中放盐,可以消除疲劳,帮助睡眠。
脚臭→水中放醋,祛除脚臭、防治脚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风湿。
脾胃虚→水中放生姜、陈皮、薄荷,暖脾胃,祛湿邪。
痛经→水中放白芍、益母草、当归,痛经一般是体寒或气滞血瘀引起,白芍除阴气、祛腹痛、通顺血脉;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还可以使皮肤白皙红润,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
风湿骨痛、怕冷怕凉→水中放干姜,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糖尿病(阴虚所致)→水中放黄芪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花椒祛湿,黄芪补气固表,透骨草可以帮助药物透过皮肤深入肌体,发挥药力。
3、泡脚五忌讳
一忌刚吃饭或空腹后泡脚,应饭后半小时后。
二忌水温过高,应40-50度。
三忌时间过长,应20分左右,微微出汗即可。
四忌自作主张,乱放中药。
经期或妊娠期妇女、有出血症状的病人不可泡脚。
一日一方,一方一品
玉屏风颗粒
主要成分为黄芪、白术(炒)。辅料为糊精、甘露醇、矫味剂、粘合剂。
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开水冲服,一次5克,一日3次。
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
1.忌油腻食物。2.本品宜饭前服用。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加重者,医院就诊。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夏天到了
虽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
但是有的汗却是疾病甚至是大病征兆
一定要引起重视哦!
▼更多精彩推荐,请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名医明院专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