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感冒5日以上没有食欲用于中等体力,时有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或口苦、舌上白苔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食欲不振、恶心、胃炎、胃痛、肠胃弱、疲劳感、感冒后期的各种症状心火旺带动轻度肝火旺,脾虚寒泻心为主,连带泻肝,同时补脾温中小柴胡汤+大黄枳实芍药大柴胡汤身体强壮,有便秘倾向;胃炎,便秘,肥胖,高血压或者肥胖所伴随的肩酸症状用于身体强壮、从侧腹到胸口有不适、有便秘倾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胃炎、习惯性便秘、高血压或肥胖所伴随的肩酸、头痛、便秘、神经症、肥胖症肝火旺带动心火旺,脾虚寒强化小柴胡汤的泻肝,和润肠效果小柴胡汤+黄连栝楼仁柴陥湯小柴胡汤+黄连栝楼仁,增加了剧烈咳嗽,痰不尽,咳嗽到胸痛,胸痛,支气管炎的症状强化小柴胡汤泻心,和化痰的效果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神经过敏容易惊吓高血压导致的失眠不安用于中等体力以上,精神不安,伴随心悸、失眠、便秘等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高血压的伴随症状(心悸、不安、失眠)、神经症、更年期神经症、小儿夜啼、便秘心肝火旺小柴胡汤增加重镇安神的效果小柴胡汤+桂枝芍药甘草柴胡桂枝汤好几天没有好的感冒伴有腹痛的肠胃炎用于中等体力或稍微虚弱,大多伴随腹痛,时有低烧、发冷、头痛、恶心等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肠胃炎、感冒中期到后期的症状心肝实证,脾虚寒,胸痹小柴胡汤更加温和,桂枝芍药对冲,甘草调和小柴胡汤+桂枝栝楼根牡蛎,生姜变干姜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体力衰弱,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用于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症。小柴胡汤中最温和,适合脾最虚的人。口苦加大黄芩;便溏加大干姜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柴朴汤小柴胡汤症状增加半夏厚朴汤症状:情绪郁结、咽喉或食道有异物感、时有伴随心悸、眩晕、恶心等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焦虑性神经症、神经性胃炎、孕吐、咳嗽、声音沙哑、咽中如有物阻用宣发心气的方式泻心(类似桂枝汤泻肝的方式),同时泻肝,补脾小柴胡汤+五苓散柴芩汤小柴胡汤增加了小便不利的症状强化了小柴胡汤利尿的功效,并且用桂枝温阳小柴胡汤+橘梗石膏小柴胡汤加橘梗石膏小柴胡汤症状增加扁桃体炎,咽喉肿大小柴胡汤增加咽喉消肿止痛,全身清热的效果钩藤散年过中年焦虑人士高血压倾向慢性头痛用于中等体力,有慢性头痛、眩晕、肩酸等症状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慢性头痛、神经症、有高血压倾向的人士肝郁,心虚火宣发肝气,泻心火,安神,补脾缓肝急
津村组方半夏厚朴汤药理分析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情绪郁结、咽喉或食道有异物感、时有伴随心悸、眩晕、
恶心等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焦虑性神经症、神经性胃炎、孕吐、咳嗽、声音沙哑、咽中如有物阻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半夏厚朴汤提取物1.25g:
日本药典半夏3.0g
日本药典茯苓2.5g
日本药典厚朴1.5g
日本药典紫苏叶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3.1咸鲜补心(半夏),苦焦泻心(厚朴),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半夏3.0g
日本药典厚朴1.5g
3.2甘淡补脾(茯苓),辛辣泻脾温中(紫苏叶,生姜),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茯苓2.5g
日本药典紫苏叶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3药物药理
半夏开胸痹,化痰;厚朴下气散结;茯苓安神利尿;紫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生姜温中
所以本方是补心提升心气,补脾,安神,利尿,化痰,开胸痹,解心结的方剂
二百度解释
半夏厚朴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方论选录《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编辑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用于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症。
中文名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要原料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是否含防腐剂否主要食用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适宜人群伤寒者副作用用量需注意
目录
1简介
2出处
3病机
4主证
5应用
6治疗
7临床
简介编辑
《伤寒论》。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
以水1.2升,煮取毫升,去滓,再煎取毫升,温服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神经官能症,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出处编辑
刘渡舟教授(-),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几,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病机编辑
l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主证编辑
2抓主证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应用编辑
3谈应用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治疗编辑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编辑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
柴胡桂枝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小阳旦汤的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或稍微虚弱,大多伴随腹痛,时有低烧、发冷、头痛、
恶心等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肠胃炎、感冒中期到后期的症状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柴胡桂枝汤提取物2.0g:
日本药典柴胡2.5g
日本药典半夏2.0g
日本药典黄芩1.0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桂皮1.0g
日本药典芍药1.0g
日本药典大枣1.0g
日本药典人参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3.1酸涩泻肝火(柴胡,芍药),辛辣补肝(桂皮,生姜),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2.5g
日本药典芍药1.0g
日本药典桂皮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2苦焦泻心(柴胡,黄芩,人参),咸鲜补心(半夏),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2.5g
日本药典黄芩1.0g
日本药典人参1.0g
日本药典半夏2.0g
3.3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辛辣泻脾温中(生姜),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大枣1.0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4药理
半夏开胸痹,人参补气
所以是泻心肝,护脾温中,补气,开胸痹
柴胡桂枝汤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柴胡桂枝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痛满,脉弦或浮大。
出处《伤寒论》功用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目录
1别名
2歌诀
3组成
4用法
5功用
6主治
7方义
8配伍特点
9运用
10加减化裁
11使用注意
12附注
别名
柴胡加桂汤(《三因》卷四)、柴胡加桂枝汤(《医学纲目》卷三十)、桂枝柴胡各半汤(《痎疟论疏》)。
歌诀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
组成
桂枝(去皮)一两半(4.5g),黄芩一两半4.5g),人参一两半4.5g),甘草(炙)一两(3g),半夏二合半(洗)(6g),芍药一两半4.5g),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4.5g),柴胡四两(12g)。
用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
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痛满,脉弦或浮大。
方义
本方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
配伍特点
方用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助柴胡以清少阳邪热,柴胡升散,得黄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半夏、生姜降逆和胃,人参、大枣扶助正气,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可以直从外解。
运用
柴胡桂枝汤作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源为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而设。既有和解少阳,解肌发表之功,可治外感伤寒太少两阳之病,又有外和营卫,内调气血之效,可治内外杂病营卫气血经脉不通之病。
临床常用治太少同感、发热、咳嗽、喘证、胁痛、胃脘痛、呕吐、痹症、水肿等病症。也有报道可治疗癫痫、夜尿症、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眩晕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出血热轻型、慢性鼻窦炎、荨麻疹、产后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儿童精神性起立调节障碍、小儿厌食证等病症,具有少阳兼太阳病机者。
加减化裁
如见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根;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肉桂;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妇人热入血室、热伤阴血,加生地、丹皮;瘀血内结,少腹满痛,去人参、甘草、大枣,加延胡索、归尾、桃仁;兼寒者,加肉桂;气滞者,加香附,郁金。
使用注意
外感病邪在表或已入里,一般不宜用本方,如需应用,则应酌情加减,疟疾需要本方时,宜加抗疟药同用。
附注
附方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
组成桂枝、芍药、黄一两半、人参、甘草、半夏、大枣、生姜、柴胡、吴茱萸、小茴香、川楝子、木香。
功用解肌散表,疏达肝气,通络镇痛。
主治秋燥,身寒热,头痛,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
出处《温病条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津村组方药理分析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以上,精神不安,伴随心悸、失眠、便秘等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高血压的伴随症状(心悸、不安、失眠)、神经症、更年期神经症、小儿夜啼、便秘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混合中草药干燥提取物2.25g:
日本药典柴胡2.5g
日本药典半夏2.0g
日本药典桂皮1.5g
日本药典茯苓1.5g
日本药典黄芩1.25g
日本药典大枣1.25g
日本药典人参1.25g
日本药典牡蛎1.25g
日本药典龙骨1.2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3.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人参),咸鲜补心(半夏),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2.5g
日本药典黄芩1.25g
日本药典人参1.25g
日本药典半夏2.0g
3.2酸涩泻肝(柴胡),辛辣(桂皮,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2.5g
日本药典桂皮1.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3甘淡补脾,生姜温脾,大黄润肠
日本药典茯苓1.5g
日本药典大枣1.2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4牡蛎龙骨重镇安神
日本药典牡蛎1.25g
日本药典龙骨1.25g
所以是泻心,泻肝,补脾温中,同时重镇安神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编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现用于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等见有胸满烦惊为主证者。
出自于《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中文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用法以水1毫升,煮取毫升功效和解清热,神经官能症
目录
1组成
2用法
3功用
4方论
5方歌
组成编辑
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切)牡蛎4.5克(熬)大枣(擘)6枚
用法编辑
上药十二味,除大黄外,以水1毫升,煮取毫升,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四次温服毫升。
功用编辑
和解清热,神经官能症,小舞蹈病,镇惊安神。
方论编辑
方中柴胡、桂枝、黄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热往来、身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里热,和胃气;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共成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
方歌编辑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参苓龙牡桂丹铅,芩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柴苓汤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柴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具有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出处《丹溪心法附余》卷一功用分利阴阳,和解表里
目录
1组成
2用法
3功用
4主治
5方义
6附注
组成编辑
柴胡一钱六分(4.8g),半夏(汤泡七次)七分(2.1g),黄芩、人参、甘草各六分(1.8g),白术、猪苓、茯苓各七分半(2.1g),泽泻一钱二分半(3.6g),桂五分(1.5g)。
用法编辑
水二盏(ml),生姜三片,煎至一盏(ml),温服。
功用编辑
分利阴阳,和解表里。
主治编辑
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义编辑
本方为和解半表半里之方,由小柴胡汤、五苓散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表里之邪;五苓散则渗利中焦湿邪,故对邪在半表半里且兼有里湿症候者尤为适宜。
附注编辑
附方1柴苓汤
组成:柴胡一钱六分,泽泻一钱三分,赤茯苓、猪苓、白术各七分半,半夏七分,黄芩、人参、甘草各六分,桂心二分。生姜三片
功用:和解少阳,淡渗利湿
主治:阳明疟。
附方2柴芩汤
组成:柴胡二钱,黄芩一钱(炒),猪苓八分,泽泻八分,茯苓一钱半,白术一钱,官桂三分,半夏一钱,甘草二分。
主治:伤寒七八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
出处:《扶寿精方》
附方3柴苓汤
组成:小柴胡汤和五苓散。
主治:伤风伤暑疟。
出处:《得效》卷二
附方4柴苓汤
组成:半夏、黄芩、赤芍药各一钱,人参三分,柴胡、泽泻各八分,猪苓七分,羌活九分,木通一钱。
主治:春初发头痛,祛寒潮热,是阳证者。
出处:《穷乡便方》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柴朴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准绳·类方》卷一,具有清热化湿,调和脾胃之功效。主治疟热多而脾气怯,暑湿及食滞致疟。
出处《准绳·类方》卷一功用清热化湿,调和脾胃主治疟热多而脾气怯,暑湿及食滞致疟
目录
1组成
2用法
3功用
4主治
5加减化裁
6附注
组成编辑
柴胡、独活、前胡、黄芩、苍术、厚朴、陈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一钱(3g),甘草三分(1g)。
用法编辑
水二钟(ml),加生姜五片,煎一钟(ml),发日五更服。
功用编辑
清热化湿,调和脾胃。
主治编辑
疟热多而脾气怯,暑湿及食滞致疟。
加减化裁编辑
气弱,加人参、白术;食不克化,加神曲、麦芽、山楂。
附注编辑
附方1柴朴汤
组成:柴胡,独活,前胡,黄芩,苍术,厚朴,半夏曲。
功用:
主治:疟挟痰湿及食滞者。
出处:《医碥》卷六
附方2柴朴汤
组成:柴胡10g,炙厚朴各10g,茯苓6g,橘皮6g,紫苏6g,生姜6g,槟郎6g。
功用:疏肝健脾,利湿化痰。
主治:肝郁脾虚引起的肝脾不和,症见心腹胀满,胸闷不舒,喘嗽不宁,面浮肝肿等。
出处:《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
柴陥湯(サイカントウ)
「小柴胡湯(ショウサイコトウ)」に「黄連(オウレン)」と「栝楼仁(カロニン)」が加
配合生薬
柴胡(サイコ)、半夏(ハンゲ)、黄芩(オウゴン)、大棗(タイソウ)、人参(ニンジン)、黄連(オウレン)、甘草(カンゾウ)、生姜(ショウキョウ)、栝楼仁(カロニン)
大柴胡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大阴旦汤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身体强壮、从侧腹到胸口有不适、有便秘倾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胃炎、习惯性便秘、高血压或肥胖所伴随的肩酸、头痛、便秘、神经症、
肥胖症
2组方
一天服用的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大柴胡汤提取物2.25g:
日本药典柴胡3.0g
日本药典半夏2.0g
日本药典黄芩1.5g
日本药典芍药1.5g
日本药典大枣1.5g
日本药典枳实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日本药典大黄0.5g
3药理
3.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咸鲜补心(半夏,大黄),大泻小补
柴胡3.0g
黄芩1.5g
半夏2.0g
大黄0.5g
3.2酸涩泻肝(柴胡,芍药,枳实)),辛辣(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柴胡3.0g
芍药1.5g
枳实1.0g
生姜0.5g
3.3甘淡补脾,生姜温脾,大黄润肠
大枣1.5g
生姜
大黄
二汤液经原方
1大阴旦汤,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2对应症状
往来寒热
头目眩晕
心中烦懑
每喜干呕
咽中干
胸胁支痛
3原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芍药四两
党参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原理
4.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咸鲜补心(半夏,大黄),大泻小补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洗
4.2酸涩泻肝(芍药,枳实)),辛辣(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芍药四两
生姜三两
4.3甘淡(党参,甘草,大枣)补脾,生姜温脾
党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配方差异
对应症状差异,正文是津村,括号是汤液经
用于身体强壮、从侧腹到胸口有不适(胸胁支痛,心中烦懑)、有便秘倾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胃炎(每喜干呕,咽中干)、习惯性便秘、高血压或肥胖所伴随的肩酸、头痛(头目眩晕)、便秘、神经症、肥胖症
津村侧重在治疗肥胖,便秘,降低血压
所以增加了大黄(通便),枳实(收敛),因为津村对应症状备注了身体强壮(没有汤液经的往来寒热症状))的人,所以去掉了党参,炙甘草
大柴胡汤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大柴胡汤,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分类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剂出处《伤寒论》
目录
1歌诀
2组成
3用量
4用法
5功用
6主治
7方义
8加减化裁
9附注
10重要文献摘要
歌诀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1]
组成
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用量
柴胡12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2]
方义
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加减化裁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附注
附方厚朴七物汤
组成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用量厚朴24g,甘草9g,大黄9g,大枣十枚,枳实12g,桂枝6g,生姜15g。
功用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
重要文献摘要
1、《伤寒论·少阳病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2]
2、《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3、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津村组方钩藤散药理分析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有慢性头痛、眩晕、肩酸等症状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慢性头痛、神经症、有高血压倾向的人士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钓藤散提取物2.25g:
日本药典石膏2.5g
日本药典钩藤1.5g
日本药典陈皮1.5g
日本药典麦冬1.5g
日本药典半夏1.5g
日本药典茯苓1.5g
日本药典菊花1.0g
日本药典人参1.0g
日本药典防风1.0g
日本药典甘草0.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3.1辛辣补肝宣发(防风,陈皮,生姜,菊花),酸涩泻肝火(此处用了钩藤),大补小泻;
日本药典防风1.0g
日本药典陈皮1.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日本药典菊花1.0g
日本药典钩藤1.5g
3.2苦焦泻心(钩藤,半夏,人参),咸鲜补心(麦冬),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钩藤1.5g
日本药典人参1.0g
日本药典半夏1.5g
日本药典麦冬1.5g
3.3甘淡补脾(石膏,茯苓,甘草),辛辣泻脾温中(生姜)
日本药典石膏2.5g
日本药典茯苓1.5g
日本药典甘草0.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4具体药物药性
防风治疗头痛风症,陈皮化肺痰,生姜温胃,菊花轻浮之气,钩藤收敛心肝,半夏开胸痹,人参补气,麦冬润肺,石膏清热,茯苓安神,甘草调和
所以是宣发肝气,泻心火,安神,补脾缓肝急的方剂
釣藤散
钩藤散
钩藤3分,白茯苓3分,黄芩3分,川升麻3分,白鲜皮3分,龙齿1两,玄参1两,石膏1两,寒水石2两。
《圣惠》卷八十五。
小儿忽得惊痫,壮热口燥。
上为粗散。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加竹沥半合,搅令匀,重煎1-2沸,分温2服。
中文名钩藤散《圣惠》卷八十五小儿忽得惊痫,壮热口燥上为粗散
治肝厥头晕,清头目。(出《本事方》)钩藤陈皮半夏麦门冬(去心)茯苓茯神人参(去芦)甘菊花防风(各半两)甘草(一分)石膏(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热服(《素问》云∶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虚者,肾虚也,故肾虚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故肝厥头晕、肾厥头痛不同也)。《斗门方》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倒地,不知人事者。喝起草,取其嫩心,不以多少,阴干为末,以常酒服一大钱匕,无时候。其功大效。服之多连脑盖,善通顶门。
小柴胡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大阴旦汤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时有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或口苦、舌上白苔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胃炎、胃痛、肠胃弱、疲劳感、感冒后期的各种症状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小柴胡汤提取物2.25g:
日本药典柴胡3.5g
日本药典半夏2.5g
日本药典黄芩1.5g
日本药典大枣1.5g
日本药典人参1.5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3.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咸鲜补心(半夏),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3.5g
日本药典黄芩1.5g
日本药典半夏2.5g
3.2归肝经的柴胡同时还泻肝,辛温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3.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3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误用为人参的党参),辛温生姜泻脾温脾
日本药典大枣1.5g
日本药典人参1.5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二汤液经原方
1大阴旦汤,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2对应症状
往来寒热
头目眩晕
心中烦懑
每喜干呕
咽中干
胸胁支痛
3原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芍药四两
党参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原理
4.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咸鲜补心(半夏,大黄),大泻小补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洗
4.2酸涩泻肝(芍药,枳实)),辛辣(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芍药四两
生姜三两
4.3甘淡(党参,甘草,大枣)补脾,生姜温脾
党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配方差异
1津村大柴胡汤与汤液经大阳旦汤对比
对应症状差异,正文是津村,括号是汤液经
用于身体强壮、从侧腹到胸口有不适(胸胁支痛,心中烦懑)、有便秘倾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胃炎(每喜干呕,咽中干)、习惯性便秘、高血压或肥胖所伴随的肩酸、头痛(头目眩晕)、便秘、神经症、肥胖症
津村侧重在治疗肥胖,便秘,降低血压
所以增加了大黄(通便),枳实(收敛),因为津村对应症状备注了身体强壮(没有汤液经的往来寒热症状))的人,所以去掉了党参,炙甘草
2津村小柴胡汤与汤液经大阳旦汤对比
对应症状差异,正文是津村,括号是汤液经
用于中等体力,时有胸胁苦满(胸胁支痛,心中烦懑),食欲不振或口苦(咽中干)、舌上白苔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胃炎、胃痛、肠胃弱、疲劳感、感冒后期的各种症状
小柴胡汤相当于是去掉芍药的大阳旦汤
3总结
小柴胡汤对应的是心实证引起的肝实证,以心实证为主。肝实证对脾有压制,带来脾虚,所以全身乏力,中等体力,所以还可以泻心为主,连带泻肝,同时补脾温中。
大柴胡汤对应的是肝火旺带动心火旺,肝实证为主,脾虚寒。身体强壮,所以可以同时泻肝和泻心,来补脾温中润肠。
潤腸湯(ジュンチョウトウ)
コロコロした硬い便が出る高齢者向きの便秘薬
配合生薬
地黄(ジオウ)、当帰(トウキ)、黄芩(オウゴン)、枳実(キジツ)、杏仁(キョウニン)、厚朴(コウボク)、大黄(ダイオウ)、桃仁(トウニン)、麻子仁(マシニン)、甘草(カンゾウ)
小柴胡汤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中文名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病证;少阳病证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出处《伤寒论》
目录
1歌诀
2组成
3用量
4用法
5功用
6主治
7方义
8配伍特点
9运用
10加减化裁
11禁忌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组成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用量
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义
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
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运用
本方用于伤寒少阳证,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禁忌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1-2]
小柴胡汤津村组方与汤液经大阴旦汤对比
一津村组方
1对应症状
用于中等体力,时有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或口苦、舌上白苔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胃炎、胃痛、肠胃弱、疲劳感、感冒后期的各种症状
2组方
2包本品(3.75g)中,含有下述比例的小柴胡汤提取物2.25g:
日本药典柴胡3.5g
日本药典半夏2.5g
日本药典黄芩1.5g
日本药典大枣1.5g
日本药典人参1.5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药理
3.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咸鲜补心(半夏),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3.5g
日本药典黄芩1.5g
日本药典半夏2.5g
3.2归肝经的柴胡同时还泻肝,辛温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日本药典柴胡3.5g
日本药典生姜0.5g
3.3甘淡补脾(大枣,甘草,误用为人参的党参),辛温生姜泻脾温脾
日本药典大枣1.5g
日本药典人参1.5g
日本药典甘草1.0g
日本药典生姜0.5g
二汤液经原方
1大阴旦汤,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2对应症状
往来寒热
头目眩晕
心中烦懑
每喜干呕
咽中干
胸胁支痛
3原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芍药四两
党参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原理
4.1苦焦泻心(柴胡,黄芩)),咸鲜补心(半夏,大黄),大泻小补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洗
4.2酸涩泻肝(芍药,枳实)),辛辣(生姜)补肝,大泻小补
芍药四两
生姜三两
4.3甘淡(党参,甘草,大枣)补脾,生姜温脾
党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煮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配方差异
1津村大柴胡汤与汤液经大阳旦汤对比
对应症状差异,正文是津村,括号是汤液经
用于身体强壮、从侧腹到胸口有不适(胸胁支痛,心中烦懑)、有便秘倾向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胃炎(每喜干呕,咽中干)、习惯性便秘、高血压或肥胖所伴随的肩酸、头痛(头目眩晕)、便秘、神经症、肥胖症
津村侧重在治疗肥胖,便秘,降低血压
所以增加了大黄(通便),枳实(收敛),因为津村对应症状备注了身体强壮(没有汤液经的往来寒热症状))的人,所以去掉了党参,炙甘草
2津村小柴胡汤与汤液经大阳旦汤对比
对应症状差异,正文是津村,括号是汤液经
用于中等体力,时有胸胁苦满(胸胁支痛,心中烦懑),食欲不振或口苦(咽中干)、舌上白苔的人士的以下各种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胃炎、胃痛、肠胃弱、疲劳感、感冒后期的各种症状
小柴胡汤相当于是去掉芍药的大阳旦汤
3总结
小柴胡汤对应的是心实证引起的肝实证,以心实证为主。肝实证对脾有压制,带来脾虚,所以全身乏力,中等体力,所以还可以泻心为主,连带泻肝,同时补脾温中。
大柴胡汤对应的是肝火旺带动心火旺,肝实证为主,脾虚寒。身体强壮,所以可以同时泻肝和泻心,来补脾温中润肠。
小柴胡汤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中文名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病证;少阳病证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出处《伤寒论》
目录
1歌诀
2组成
3用量
4用法
5功用
6主治
7方义
8配伍特点
9运用
10加减化裁
11禁忌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组成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用量
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义
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
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运用
本方用于伤寒少阳证,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禁忌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1-2]
小柴胡湯加桔梗石膏(ショウサイコトウカキキョウセッコウ)
配合生薬
石膏(セッコウ)、柴胡(サイコ)、半夏(ハンゲ)、黄芩(オウゴン)、桔梗(キキョウ)、大棗(タイソウ)、人参(ニンジン)、甘草(カンゾウ)、生姜(ショウキョウ)
张巍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