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小说课十九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丹芪胶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488.html}

博士小说课,每天一个小话题。

每天几分钟,你也可以“车马慢”。

今日关键词:借物喻人,反复,“特犯而不犯”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诗经采蘩》

一个护士的遗憾

作者:吕斌

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的眼神不是看着大家,而是盯着屋子的某一处,一副深思的样子。大家在争着抢着提名、并且气氛逐渐紧张的时候,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于湿润的原野、路旁。

主持会议的院长忽然喊一句,陈菊花。大家把眼光转向她,身旁的同事捅她,她才回过神来,看着院长。院长说,有人提你当今年的先进个人,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陈菊花非常意外,医院三年,怎么能和在座的老医生老护士比呢。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接触她的人都喜欢她。就像三月的茵陈,给患者带来福音。

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她这一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都说,是呀,她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现在,她见大家都望着她,她还是那句话,我还年轻,不应该过早地获得荣誉,还是把先进的名誉给老医护人员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呀,她虽然人好,工作好,但是还年轻,应该把先进评给老医护人员,她以后有的是机会。

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天天就是为患者拿药,她要记住每种药的药理,要记住每种药放的位置,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见到她,心情舒畅,都赞扬地说,她真是三月的茵陈,药到病除。

听到人们的这种评价,她只是笑眯眯地不说话,她在医学院读书时,就熟悉茵陈这种药,三月份从平民百姓的菜桌到高档饭店,是常见的佳肴,作为一种野生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药身份,追求健康的人们更是喜爱。

她要像三月的茵陈一样被人喜爱,她心里暖洋洋的。

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

地球在不知不觉地转动,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转眼间,她眼角有了鱼尾纹,头发白了几根根,且已经是药房主任。药房里又来了几个年轻人。

年终的评选先进,她依旧坐在角落里,听大家纷纷提名、争论不休,又有人提到了她。

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也不知道陈菊花有一个别名叫茵陈,他看看人到中年的陈菊花,征求意见似地对陈菊花说,老陈,医院这几年新进了一批人,从培养新人、鼓励新人的目的出发,先进个人在年轻人里评选,就不考虑你这样的中年人了。

陈菊花点头同意。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何况自己已经过了青春期,荣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

陈菊花依然故我地在药房里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她也渐渐地变老,额头爬上了皱纹,白发更多,动作也变得缓慢了,人们似乎忘记她曾经有过的茵陈称呼。

又是年终的评选先进,角落里,坐着的是一个老医护人员,头发斑白,满脸皱纹,望着屋子的某一处,再有一年,她就退休了。

人们在提谁该当选今年的先进个人时,交锋很激烈,虽然都在为别人争,实际是在为自己得到这份荣誉而暗战。整个过程,没人提起角落的陈菊花,甚至忽略了屋子里还坐着这样一个老医护工作者。

陈菊花望着窗户外的院子,花坛里的花已经谢了,冬天什么时候来的她都没注意,冷风就呼呼地刮起来了。她习惯性地默念一些药品的药理,或者回顾一些药品的习性,这是她念大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多年不变。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三月的时候,阳气上升、百草发芽,茵陈也会旺盛生长,是采茵陈中药的最佳时间。而到了四月,便成了蒿,药性渐减,多被普通百姓作为食材。而到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

她,陈菊花,已经是五月、六月的茵陈了。

有人说,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怎样塑造具有厚度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今天结合《一个护士的遗憾》来进行一些探索。

小说中的护士陈菊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形象——她的任劳任怨、敬业务实,她的淡泊名利、谦虚礼让,她的服务热情、富有爱心,包括她的“遗憾”,都谈不上有多么伟大。

但是,读完小说,我们除了感动和沉思之外,还可以感觉到陈菊花这一形象之不失厚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小说中运用的反复手法。

小说没有择取主人公的整个人生故事进行叙述,也没有试图对主人公进行多层面或多维度的表现,而是反复抓住年终评选先进的场景进行呈现。“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年终评优,其实不啻于一场战斗,“交锋很激烈”。但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情景就是女主人公的谦让,反复出现的是还有女主人公背诵药名、药理的习惯。

一般来说,小说创作中,比较忌讳“犯笔”,也就是会尽量避免写同类的人或事。本篇反复写年终评优的场景,就有行“犯笔”之险。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所谓“犯笔”,如果运用巧妙,也可以制造出很好的艺术效果。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就盛赞《水浒传》中的“正犯法”——“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等,“正是要故意把那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

回到本篇,小说中反复呈现年终评选先进的场景,至少可以收到如下效果:

1.以点带面,构成主要情节;

2.塑造人物,丰富人物形象;

3.犯中求避,叙事同中有异;

4.折射世相,深化小说主题。

单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看,本篇的反复手法,就颇具“特犯而不犯”之妙。

以上解释指的是塑造多个人物形象,而本篇则是塑造单一人物形象,但是借用“特犯而不犯”,也并无不可。反复写年终评优是“特犯”;而主人公的变化,人们对主人公的态度的变化,是“不犯”;正是在这种“变”与“常”的辩证运动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起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厚度,而读者对主人公的情感也越来越复杂。

小说给女主人公增添厚度的另一种手法是:意象的使用。

我们曾经借用小说《风铃》较为具体地分析过道具或者说意象在小说意义建构中的作用。本篇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意象“茵陈”。

小说中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也属于小说设置,是创作者为了达到特定叙事目的而有意所为。

本篇中,女主人的名字与核心意象茵陈本来就有意义上的紧密联系;而且,小说明显有借物喻人的叙事目的存在。

1.茵陈的“性味苦,辛,微寒”,未必就不是女主人公略显悲凉的命运的隐喻;

2.茵陈的“清湿热”,未必就不寓意着女主人公对汲汲于名利的世相的反拨;

3.茵陈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未必就不是暗示女主人公的平凡,未必就不是暗示着“陈菊花”现象的普遍性;

4.三月的茵陈,当然就“明示”了女主人公职业追求;

5.关于茵陈的民谚,当然就明喻着女主人公的遭遇。

更何况,当茵陈与古老的中医相联系,当小说中出现了关于茵陈的民间谚语,茵陈这一意象就很自然地具有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意蕴,从而也使主人公的形象具有了某种文化厚度。

到此,博士今天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差不多了。

按照惯例,博士还要给大家一点忠告:

如果你也想创作一篇侧重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小说,可以试着用两种方法来增加你的人物的厚度:

1.“特犯而不犯”的传统笔法;

2.选择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意象,以物喻人;

看,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创作者,不是吗?

今日关键词:借物喻人,反复,“特犯而不犯”

作者介绍:

老李,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为高中学子提供专业的语文指导。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chenf.com/ycjj/4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